8月6日下午,立秋前夕,泰晤士小镇钟书阁内书香氤氲、童声琅琅。方松街道“品节气之美做知行少年”主题活动在此举办,近30名少年儿童共赴一场节气文化之约。
“为什么树叶会在秋天变黄?为什么立秋要‘晒秋’?”绘本共读环节,专业讲师循循善诱。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知识问答更是妙趣横生——“立春咬春吃什么?”“春饼!”“小满的‘满’指什么?”“麦粒饱满!”稚嫩的童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最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簸箕画创作环节。传统农具变成艺术画布,五彩颜料在孩子们手中流淌成诗。8岁的张抒辰专注地勾勒荷花:“我画的是小满的荷花,夏天在池塘边看荷花,感觉天气都变凉爽了。”粉绿色调晕染出江南夏日的诗意,金黄麦穗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火红枫叶点燃了秋天的热情。
“簸箕从‘晒秋’农具变成文化画布,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创新。”方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工作人员夏丹萍说,“让孩子们在绘制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触摸节气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陪同女儿参加活动的王翠娥感慨道,“孩子为了参加活动,主动查资料、看视频,了解立秋物候、晒秋习俗,这比死记硬背有意义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气小达人录制的“方松少年说二十四节气”诵读作品,已陆续被“学习强国”上海平台刊播,让节气之美传得更远。
活动尾声,书店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孩子们举起色彩斑斓的簸箕画合影留念,每一张笑脸都诉说着与传统文化的美好相遇。“节气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生活里的新风景。”夏丹萍表示,方松街道将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