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怕自己做不好,跟着小陈老师做了一段时间,觉得挺好的,现在特别有干劲,已经期待着人生的第一份工资了!”在石湖荡镇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待了七八年,被鉴定为三级智力残疾的萍萍(化名)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凭本事赚钱。
随着新助残就业项目的引入,与萍萍一样加入就业队伍的残疾人共有15人,大家在与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同处一个小院的“阳光基地”里就能“上班”赚钱。干得好的残疾人,一个月能拿近3000元。
办公室和会议室变“流水线”
8月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养石路58号的石湖荡镇残联“阳光基地”看到,残疾学员们正忙着包装玩具盲盒、进行电子零部件穿线包管。其中,玩具盲盒包装是上个月底新引进的项目,目前已有9人正式“上工”;电子零部件穿线包管项目已断断续续开展近20年了,学员们已经非常熟悉。
基地负责人陈玲是他们的师傅,被称为“小陈老师”。每次引进项目前,她和基地的几名工作人员会先进厂考察体验,“一方面是看看是不是适合我们的残疾朋友做,另一方面,我们也得自己先学会摸熟,回来才好手把手教他们。”陈玲告诉记者,做工的场地原先是办公室、会议室,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基地把能腾出来的地方都腾出来了。
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简单的手工活也细化成了好几道工序。就拿玩具盲盒贴标来说,有人负责折叠盒子,有人负责往盒子里装玩具,有人负责贴防伪标签,一张长条桌就是一条小小的流水线,一圈转下来,一个盲盒便完成包装。“工序细化之后,一个人负责一个工序,简单易记,做起来更流畅。”陈玲说,尽管接洽的助残项目都是些简单的手工活,但正式“上岗”前,安全培训必不可少。
在熟悉的环境里轻松就业
采访当日正值周一,刚巧赶上一周工作例会。镇残联各条线负责人围桌而坐,除了安排条线常规工作,基地“小工厂”也作为专项工作摆到了台面上。讨论中,场地空间问题被频频提及。本打算在基地外新辟场地,但考虑到不少做工的残疾人都属智力残疾,习惯了基地的环境,最终一致决定让大家在熟悉的环境里“上班”。
“条件确实有限,但是看到大家干得开心,我们忙点累点,办公开会的场地小点挤点,也觉得值得。”石湖荡镇残联副理事长柴珑婷扳起手指头算了算,整个镇残联总共15名工作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是挤时间兼顾助残就业工作。她说:“这些手工活,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部分残疾人而言,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不仅要当好教练员,还要当好检验员,把好成品质量关,企业信得过,才能长久合作。”
从前期推进助残就业项目来看,大多数手工活残疾人都可以胜任。在电子零部件穿线包管操作间,记者看到,墙面悬挂的小黑板上清晰地记录着每名参与人员的工作量,何雪华一日最多能穿350条线。采访间,她仍然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儿,“挺好的,不累,做做玩玩,小陈老师说我一个月差不多可以挣五六百块钱。”对此,陈玲解释,穿线工作并不是每天都有,具体也要看企业送进基地的量,量大的时候,大家周末也抢着到基地加班。大多数重残无业的残疾人对工资多少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她需要当好管家,帮他们一一仔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