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民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历史大潮日夜奔涌,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坐标上,系统谋划城市发展的印记清晰可见,城市蝶变新生的声响荡气回肠。
自2017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后,松江区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谋划高水平建设“五大新城”的战略指导下奋楫前行,掀起了“松江新城”建设的火热浪潮。
一拨追着一拨跑,一轮接着一轮干。从产业赛道细分布局,到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从交通先行连线成网,到教育医疗全面提质;从统筹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留量”松江。当新城发力的棋子嵌入城市发展的经纬,松江正锚定“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宏伟目标,以务实之笔在长三角热土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规划引领
构建产城融合“样板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松江新城规划建设可谓起步早、起点高。早在“十五”期间,松江新城就成为上海“一城九镇”唯一试点建设的新城;“十一五”时期,松江新城又列入全市“1966”城镇体系中的9个新城之一;2021年,“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松江新城”为其一……乘着上海从中心城区向外发力的东风,“十四五”期间,松江为落实全市新城发力工作部署,站高谋远,谋定快动,聚焦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定位,在区总规明确的空间格局下,推动广富林、仓城和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山生态商务区、松江枢纽及华阳湖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擘画蓝图襄盛世,奋楫扬帆启航程。来自松江区新城办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全区导入市级重大功能项目4项,推动区区结对项目3项,协调推进新城范围内82个项目加快落地见效。眼下,《2025年松江新城发展行动方案》厘清的30项重点任务和51项重大项目正稳步推进。
撸袖奋进间,松江新城新颜舒展、动能涌现。松江枢纽去年建成通车,大大提升松江新城联系长三角的节点功能。华阳湖及周边绿化工程已开工建设,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功能进一步焕新,中山、广富林等片区城市功能也不断完善。此外,“山水入城、十字廊轴、双环双心”的空间布局不断明朗,“山水间、上海根、科创廊”的城市意象越发显现。
产城融合,产业引领城市发展。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2024年,松江规上工业企业达1718家,连续3年全市居首;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26.3亿元,保持全市第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584.6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同样位列全市第二。
催人奋进的成绩背后,是行稳致远、谋定而动的智慧。新城发展,关键在人,而仅松江大学城就汇聚了8所高校、12万余名师生,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在此深耕,产业发展的动能也在此涌动。去年12月,在由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单位共同推出的“2024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中,区委书记王华杰表示,要把松江大学城的科创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大学城8所高校与新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交通领跑
城市发展迈入“枢纽时代”
新城要发力,交通必先行。去年12月26日,伴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上海松江站正式启用。其总建筑面积达52.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9台23线,与沪杭甬客运专线、宁杭高速铁路、湖杭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相连,可通达长三角80%以上的城市。这座覆盖高铁、普铁等多条线路的大站,成为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的上海西南门户枢纽。
客流集散的同时,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温度与热情在站点内绽放。今年开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专场招聘会“开”进了上海松江站,“一下火车,不出车站就面试”“‘零跑腿’就找到了工作”赚足了外乡人对松江的好感;火热七月的夜晚,上海松江站北区候车厅变身“欢乐剧场”,小品、戏曲、歌舞表演轮番上演……从“流量门户”到“价值枢纽”,枢纽联结融通的意义也日益彰显。上海松江站内正在建设新城规划展示馆,通过打造“招商就到枢纽来”品牌、举办招聘会、招商路演等活动,形成涵盖规划展示、投资创业、企业用工、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功能的松江枢纽城市“首站”。
当前,锚定“一城一枢纽”战略,松江新城初步形成了国家高铁网、轨道交通网、中运量公交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上,人流物流川流不息,功能多元、开放融合的“枢纽之城”正在崛起。未来,待沪松公路快速化项目落成后,松江枢纽还可快速连接虹桥枢纽。目前,该项目北段(嘉闵高架—九谊路)已完成工可批复,计划今年年底开工。
值得期待的还有,《松江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编制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松江区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轮规划不仅立足松江,也放眼长三角,从支撑综合性节点城市出发,构筑全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从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水平出发,完善松江综合交通体系,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松江枢纽片区联动发展。目前,规划已完成第一阶段成果,正在抓紧开展第二阶段规划编制。
蝶变起舞
保护与开发并重成肌理
城市不单有高楼大厦,也是承载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松江新城建设走的正是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相辅相成,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在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上海醉白池公园附近,城市文化新地标——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犹如一本书籍徐徐展开,建筑设计上的古典中式韵味与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有机融合。云间剧院内,剧目演出精彩纷呈。云间会堂艺术展厅里,艺术作品频频更新。松江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资源配送中心也居于此,成为松江市民交口称赞的高品质、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大本营。
推进新城建设,不是只见高楼平地起,唯有保留城市原有的底蕴禀赋与优势特色,让居民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城之新才有厚度。近年来,松江持续更新理念,从“拆旧建新”转向“内涵式发展”,无论是“两旧一村”改造、旧住房修缮等民生工程建设,还是历史风貌区开发保护,均认准“保护旧有街区肌理、强化人文内涵挖掘和特色营造”的准则。
漫步仓城,松江布展示馆内,老布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张氏米行里,手打糍粑、石磨豆浆等传统手工劳动项目人气颇旺……再看云间粮仓,老粮仓的躯壳里跳动着创新求变的灵魂,沿河历史文化长廊、粮食文化廊道、《农政全书》刊印地、粮食文化知识墙等打卡点引人驻足,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的加持,让老建筑有了时尚范、科技范。
从广富林到华亭县再到松江府,松江自古人文荟萃,被誉为“上海之根”。岁月悠悠,厚重的文化在街头小巷沉淀,老城老街老建筑的保护与新生,既彰显着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品格。
以仓城历史风貌区的蝶变为例,为了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永丰街道于去年8月引入专业团队首创·郎园,修缮与运营双管齐下,各司其职共谋未来发展。如今餐饮、艺术画廊、展览快闪、生活配套、影视文化等多种功能业态入驻仓城,“以文化为核、商业为形、体验为魂”的新型文商旅模式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今年“五一”期间,仓城创下了2天3.5万人次的客流新高。
“留量”之城
宜居宜业又宜游宜乐
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场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迈入“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关键时期,对标“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总体要求,松江正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留得下”“住得好”的宜居宜业宜乐宜游之城而奋斗。
长约2.5公里的文汇路上,800余家商铺遍布其间,从特色美食到生活日用,从教育拓展到文体娱乐,业态丰富多元。这里不仅是大学生活跃的活力街区,也是大学城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活力动脉。暑期虽至,烟火气可不放假,延时营业、夜间集市、联动促销拉动整条街,备受食客好评。
好吃好逛玩遍松江。7月20日晚,1000架无人机点亮五龙湖商务区上空,上海松江第十三届青岛啤酒节吸引市民及八方游客“欢聚松江,干杯世界”。“玩啤无限派对夜”“奥古特摩登夜”“原浆畅享狂欢夜”“白啤擂台对决夜”在展现啤酒文化的同时,也为松江夜间经济注入新活力,宜乐宜游的热力在夏夜的松江升腾。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宜业?当看这座城市在回应群众关切上的诚意与力度。瞄准市民“所望、所需、所盼”,松江围绕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商业设施等优质公共服务项目落地,持续发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教育方面,“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区域新增幼儿园9所,新建及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引入上外云间中学、上师大附中松江分校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华政附高也将于今年9月搬进新校园。
医疗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松江院区新建项目今年6月启动开工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项目总体建设进度完成90%,计划年内竣工;区公共卫生中心目前也已完成项目建设,待周边市政配套到位后,即可投入使用;市一南院二期扩建项目总进度约完成85%,住院区域的A、B楼主体结构封顶;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进入综合验收阶段,计划今年第三季度交付使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城医疗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住房方面,为建设“留得下”“住得好”人业相聚的宜业之城,“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建设筹措54247套(间),入市供应47498套(间),“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筹建超3000张床位。
商业配套方面,位于松江新城核心区域的印象城二期购物中心已打下桩基,待建成后,一二期40.5万平方米的超大空间,将成为全上海最大体量购物中心;区内首个TOD大型商业综合体松江招商花园城项目,有望于2026年第四季度投入运营;在建的龙湖上海云廊天街二期,将以“松江品质生活地标”为定位,融合购物、休闲、社交、文化等多元业态,打造1.5公里立体商业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