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8年上海市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唯一成功的小镇,小昆山镇坚持走改革路、打创新牌、干务实事。当众多实体店受到电商冲击时,小昆山镇却表现突出,这里店肆林立、人流如织,旺盛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展现出商业繁荣的图景,彰显着城镇的发展活力与独特魅力。在“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小昆山镇紧扣“四个区”功能建设,围绕“2+7”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产业定位,着眼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镇域业态高质量发展。
破局:困境中寻找突围之路
回溯往昔,沿街商铺并非小昆山镇商业发展的“亮点”,而是亟待突破的短板。按照产权归属分类,沿街店铺中,一类由镇联合社持有,另一类由居民小业主持有,多数物业掌握在经济联合社手中。这些店铺虽占据文晋苑、翔昆苑、平复苑前三期安置房等大型社区周边的黄金地段,坐拥庞大消费客群,却深陷发展困局,主要受制于传统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收益、轻长期规划”的弊端,与新时代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的消费观存在显著偏差。
早期以快速填充商铺、实现租金收益为导向的招商模式,导致“夫妻店”及“二房东”式小型房产中介涌现。这些同质化的低端业态,既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因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商业资源配置低效。比如,联合社1.4万平方米的商铺空间被分割成零散单元,经营模式陈旧、管理粗放。加之传统租赁模式以短期合同为主,租金议价能力薄弱,商铺空置率居高不下,租金收益波动频繁,安全隐患突出,管理难度较大,制约了小昆山镇商业升级和集体经济发展。
转型:以“四化”锻造商业新标杆
痛定思痛,2021年3月,小昆山镇按下商业转型“加速键”,将平原街沿街商铺整体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创新运营,以及对小业主改变招商思路的引导,为街区注入“源头活水”,小昆山镇实现了从“商业洼地”到“品牌高地”的转变,开启了商业发展新篇章,为提振消费奠定了基础。
小昆山镇建立严格的招商规范化体系,明确筛选标准和准入门槛,为平原街业态导入奠定了基础。在品牌引进上,制定严格资质审核流程,优先引入有市场影响力和口碑的优质商家,目前已引进34家知名餐饮品牌、22家零售与服务品牌,其中不乏松江首店。在业态布局上,注重整体规划与重点打造相结合,先根据空间区位和人群消费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再结合业态特色打造品牌引领效应,确保商业元素相互补充、重点突出,构建“主力店引领+多元配套”布局,推动店铺从“低端散租”向“精品商业”转型。
品牌商业需要标准化配套服务,小昆山镇对街面商业配套设施全面实施标准化改造升级。在安全管理方面,配齐消防设施,优化自动化报警系统,规范强弱电线路,提标供气供水管道;在卫生管理方面,增加保洁频次,每日两次上门收集干湿垃圾,及时清运,每日清洁消防栓和灭火器,确保公共区域整洁;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加大投入,扩容商铺电力、增设治安公共视频、规范隔油池,升级上下水及雨污分流系统、公共厕所,优化停车空间,全方位提高配套标准。通过标准化举措,为消费者营造安全、舒适、放心的消费体验,提高街区商业服务质量。
小昆山镇采用专业化委托运营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模式。保利公司作为专业运营主体,凭借品牌招商、业态优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能力,全方位打造平原街业态:通过精准定位构建“品牌主力店+特色店+便民店”三级业态组合,形成科学消费链;策划商业主题活动提升街区知名度。政府承担“智慧管家”角色,通过备案审核、动态监管加强考核监管。这种“市场主导+政府护航”的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业态良性发展的引擎。
小昆山镇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便是浓浓的烟火气。比如“15分钟生活圈”内布局21种生活服务业态,包括精品超市、美容美发、银行等,商业消费链和生活链无缝衔接,构成人性化消费场景。结合时令举办“五五购物节”“龙虾烧烤节”等活动,及特色展销、非遗展演等,吸引大量居民和游客。据统计,各类主题活动累计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单日峰值客流突破1万人次。
启航:协同发展绘就未来宏图
繁荣业态背后是消费提振和充分就业。围绕这一目标,小昆山镇借助有山有水、有万亩良田的优势,全面推动文旅商体展高质量发展。小昆山镇每季度举办相关活动:3月的油菜花节、5月的亲子跑、8月的铁人三项、10月的乡村半程马拉松,每个活动都伴有文化盛宴和商业集市。小昆山镇将进一步打响“全域旅游+好‘市’天天有”品牌,比如在新开发的江南水稻艺术观光园线路中,观稻亭成为观景台,远眺可见小昆山、九峰禅寺,白鹭翻飞、良田万亩,孩子们在野炊,在帐篷旁奔跑——这正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小昆山镇。
展望未来,小昆山镇将围绕“四个区”功能建设目标,把产业、空间、文化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胜势,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