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松江要闻
松江,是创新平台,是生活家园
松江,是创新平台,是生活家园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8 阅读次数:

史向阳

千年上海看松江。松江历史悠久,是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广纳人才。2008年,我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回国,来到上海松江,入职东华大学,把家安在了松江,在松江一待就是16年,成了真正的松江人。

 

松江是我学术研究的创新之地

松江环境优美,人少安静,很适合做研究。刚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回来时,松江大学城建成运行仅5年左右,那个时候文汇路上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闹,每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还不多,不像现在交通便利,地铁、公交车还有有轨电车在松江的街道中穿梭,想到哪里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就能很快到达。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自然就广了很多,从大学城到老城,从大学城到泗泾、洞泾,这样的连接将之前实验室研究和企业研发不衔接的两个板块“通车”了,给产学研的科技成果转化增添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复宏汉霖、修正药业、昊海生科等项目启动建设,在松江,企业的落地不仅仅能给当地带来GDP的增长,更是寻求更好更多拓展的机会。打开思维触角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接碰撞,交换思想得到的不仅仅是两个思想,而是拓宽的眼界和更广的思维。

刚到东华大学生物所的时候,满打满算只有五六位老师带一些学生,很多实验室和办公室都空着,当时只觉得有些浪费了。短短几年的时间,生物所的实验室从每间都能利用起来,到房间的使用经常还有些紧张,过去人手不够,很多事情想做而做不了,现在人才济济,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2018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城市战略上升到了长三角区域战略,成为国家经济最有活力、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不断扩容升级的背后,正是长三角地区科创驱动、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共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松江能够将自身资源优势扩展从而辐射周边产生更有力的碰撞。在东华大学,我主要从事树状大分子纳米医学、生物材料研究。得益于东华大学的支持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我的科研工作越来越繁忙,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512篇,论文引用26441次,H-index为85,2019-2023年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137项。

2008/2013年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8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2016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学术兼职包括:葡萄牙马德拉大学“邀请纳米技术主任”;WIREs Nanomed.Nanobiotechnol.期刊副主编;BioconjugateChem.、Nanomedicine等期刊编委。主要主持项目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合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国合项目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项、中德中心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一般国际交流项目1项及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12项。我领衔的课题组在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课题组学生获得2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5篇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1篇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全国仅10名,2017年度),1篇获2018年度王善元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仅8名);硕士生李鑫获得“2016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和“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本科生朱宇获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胜奖;本科生陈申涛等人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本科生马丹获上海市化工学会优秀本科论文奖等。课题组毕业学生有两位(胡勇、温诗辉)获得国家海外优青项目资助。

 

松江是我国际交流的有益平台

走进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松江顺大势而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扩展G60科创走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广富林遗址,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友人,使他们更加愿意到松江来定居和寻求合作,成为我开展交流活动的有益平台。

松江一直坚持“走出去”,也没有忘记“引进来”。还记得我刚回到松江的前几年,国外出差的时候尤其多,我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总是前往欧洲、美国或是韩国、日本谈项目合作,因为总是在这几个国家主办国际会议。但这几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松江当地的优势发展,外国人更愿意来到我们这边来谈合作促交流,我们也有底气有信心主办一些项目的合作和负责国际会议的牵头,就连生物所的留学生都变得多了。

松江对海外人才也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吸引留学人才到松江创新创业的政策,松江的文化、生态、扩展、求变、求新、接纳、尊重的品质一直吸引着大批人才扎根松江。但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发现,关于助力G60科创走廊建设,对于高层次归国留学人员一些政策和服务方面还不是特别到位,一些政策、配套服务他们本身并不是特别清楚。我在担任松江区第五届政协委员时,曾与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李欣欣馆长联合提交了一篇相关提案,很快就被采纳并回复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在政策宣传和搭建平台方面,相信松江一定会吸纳更多的人才助力松江发展得更好。

16年来,我牵头举办了不少国际会议,松江逐渐成了国际化科研交流的平台。松江不仅仅愿意吸纳人才,更乐于留住人才,给每一个留下来的人都赋予主人翁意识。自2017年以来,我本人牵头承办了多个国际会议,包括第十届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2017)、中—法健康诊疗双边学术研讨会(2018)、第三届中—日—韩A3前瞻计划研讨会(2019)、中法创新纳米药物研讨会(2021)、第五届中—日—韩A3前瞻计划研讨会(2021)、中德生物医用交互胶体系统研讨会(2021)和“中—白—俄”创新纳米药物国际论坛(2023)。2018年,由我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配位化学实验室Jean-Pierre Majoral院士、巴黎西岱大学Serge Mignani教授牵头,东华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法健康诊疗国际联合实验室”,有效促进了中法两国在纳米医学领域开展持久性、实质性科研合作,也拓展了东华大学与法国多所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包括巴黎西岱大学、波尔多大学、巴黎萨克雷大学。

通过国际合作,获批了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已经完成7项和在研2项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德中心联合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葡萄牙基金委(FCT)项目等。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执行,我和德国、法国、葡萄牙、匈牙利、以色列、韩国和日本等国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中心项目的支持下,我展开了东华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AndrijPich教授的紧密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了高分子沉淀聚合制备纳米凝胶技术,并利用本课题组的研究优势将纳米凝胶应用于癌症诊疗领域,发展了多个纳米平台体系,已在Prog.Mater.Sci.、Chem、Adv.Funct.Mater.、Bioact.Mater.、Theranostics、ACS Appl.Mater.Interfaces等期刊上合著发表12篇SCI论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中法蔡元培项目、上海市科委外国专家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展开了东华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配位化学实验室Jean-PierreMajoral院士团队的合作。针对恶性肿瘤、炎症等重大疾病,合作设计和构建多种功能型含磷树状大分子纳米制剂用于肿瘤和炎症性疾病的诊疗,为肿瘤和炎症等重大疾病的高效治疗或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策略。双方在Adv.Mater.、Nano Lett.、NanoToday等期刊上合著发表SCI论文51篇。在葡萄牙基金委(FCT)项目支持下,我展开了东华大学和葡萄牙马德拉大学Rodrigues教授的国际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了干细胞培养与分化技术,在纳米纤维组织工程领域和干细胞基因传递领域获得突破,并引进了双乳化方法制备纳米水凝胶材料用于抗癌药物的释放。近年来,已在Chem.Rev.、Chem.Soc.Rev.、Adv.Sci.、ACS Mater.Lett.、Coord.Chem.Rev.、ActaBiomater.、J.Controlled Release、Biomacromolecules、J.Mater.Chem.B、ACS Appl.Mater.Interfaces等期刊上和葡萄牙马德拉大学的Rodrigues教授合作发表31篇SCI论文。

 

松江是我居住生活的第二故乡

回国来到松江16年,我亲历和见证了松江的开放发展。对我而言,松江不仅仅是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家,是我的第二故乡。16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望无际的郊野发展成为创新活力之城,松江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居环境、工作氛围,更是无形的活力、张力和发展的潜力。

2008年回国来到松江时,地铁9号线通车还不满一年,车厢都是崭新的,也经常是空荡荡的,出了地铁站,看到的是整片的空地。那时还没有这么多的住宅小区,只有稀稀疏疏的几间商家和小店,更没有这么多商圈和娱乐设施。16年过去了,松江的发展越来越好,在松江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9号线车厢永远是满的,在大学城地铁站上去很难有座位,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眼看着高楼一座座建起,身边的同事、学生一步步扎下,交通更加便利,生活更加舒适;松江成为五大新城之一,成为独立的城市;松江南站现在更名为上海松江站,让松江连接外面的世界更加方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松江大学城资源积极对接,带动辐射科研发展,我所研究的生物专业产学研合作正在一步步趋于成熟,从主动输出到有效输入,学校里老师和学生来来往往为学科、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更强大的力量。松江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安心舒适,是开放包容,更是底气和自信。

不仅是城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松江的农村地区变化也很大,南杨村、文华村都在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乡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还有松江的广富林、泰晤士、佘山从之前人们口中的“乡下地”到现在上海的“后花园”,周末和小长假也经常能看到很多人特地相约来到松江游玩。松江的发展不单单只考虑大学城,而是通过大学城的力量辐射带动了周边更多的地区。

回国来到松江16年,松江开放发展的岁月变迁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现在,走在东华大学的校园里,看着朝阳升起,夕阳落下,松江给了我更多的底气和信心。展望未来,相信在新征程上,会有更多的海外人才来到松江创新创业,共建共享“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