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探索养老人才培养新方向适应市场新需求
图为杨震擎到居民家中入户随访。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刷历史新高。供不应求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也因为这一消息再上热搜。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的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时,他们的就业去向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银发经济”催生出了新的市场需求,高校顺势而为,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成为了“夕阳红”行业的香饽饽。
一池春水激活养老行业
22岁的云南小伙杨震擎是工程大首批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之一,入职了位于松江的泰康之家·申园。作为一名生活管家,每天到居民家中入户随访,了解老人需求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是他的工作日常。采访当天,杨震擎刚从居民家中回到引导台,就有老人来咨询亲人探访相关事宜,登记间隙又迎来了11号楼的新住户。“剪开彩带,我们好运自然来,欢迎回家。”简单温馨的剪彩仪式过后,杨震擎带着一行人进入房间办理入住手续,这些工作对他而言越来越驾轻就熟。
杨震擎不仅是居民需求的分析管理者、入住引导人,还是他们的权益保护者、风险预警监测人和资源协调人。“我们的服务模式是1+N,生活管家扮演‘1’的角色,长辈的任何需求意见会先找到我们,然后由我们去连接各个部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杨震擎看来,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自己更多的改变和提升体现在思考方式中,面对居民反馈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跨部门协作实现同类问题的闭环管理。
杨震擎大四实习便是在泰康之家·申园,其间,经过选拔考核入选泰康之家人才培养计划,顺利转正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因此,毕业时手握4份录用通知书的他,最终选择回到泰康之家。杨震擎告诉记者,毕业后“丝滑入职”,几乎没有遭遇太多求职困难,近半年的工作也愈发坚定了他持续深耕养老行业的决心。“泰康申园三期正在筹备中,到时候会有新的楼栋开楼,希望各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杨震擎补充道。
在泰康之家,像杨震擎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90后”“00后”员工占比过半,员工平均年龄约35岁,主要从事社工、生活管家、健康管家等工作。泰康之家·申园执行总经理陆臻介绍,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泰康之家有规范的培训流程,经过1至2个月的入职培训后,才会正式上岗,并且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选择,提供专技岗和管理岗两条职业发展路径。“年轻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更能激发行业活力。”陆臻说。
德才兼备护航幸福晚年
来自安徽的杨锦和杨震擎是同班同学,毕业时面对诸多选择,最终入职洞泾敬老院,成为了这里年龄最小的员工。她目前主要负责出入院管理、入院老人安置等工作。和杨震擎主动填报养老专业不同,杨锦是因为调剂才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结缘。
“当时看到录取结果是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对这个专业挺好奇的,之前没听说过,就学下去了。”杨锦告诉记者,怀着好奇心走进了养老专业完成了四年的课业学习,并用四个暑期逐步完成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就业试用。“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管理行业。”杨锦直言。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如今的热爱,杨锦会主动参与到老人的活动中去,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大学四年的学习,让她可以更为快速精准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出符合老人喜好的兴趣活动。她说,在和老人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一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人,让老人跟上这个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愈发强烈。
在杨锦看来,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而爱心、耐心、细心等职业素养同样重要,“老年人的反应速度跟不上青年人,需要我们放慢速度去倾听,乐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青春银龄实现双向奔赴
正如杨锦实习期间的观察和思考,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还在持续增长,全领域人才紧缺。以洞泾养老院为例,全科医生与护理员缺口较大,其中护理员多以退休返聘为主,平均年龄约50岁。泰康之家对于具备专业素养的技能人才同样有着迫切需求,每年会通过全球校园招聘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不断扩充新生力量,提升企业人才池的厚度。
202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瞻性地开出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围绕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社区养老规划师、个人养老咨询顾问三大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医-养-康-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课程体系,赋能学生交叉学科知识。同时,构建从“进”到“出”、从“内”到“外”的全学段实习模式,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教师刘丽婷告诉记者,2023年3月份,学校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32名学生设置专场招聘会,30多家养老机构提供了100多个岗位,出现了4个岗位抢一个学生的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养老行业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迎来了更多“朝阳”力量加入。刘丽婷说,最直观的是志愿填报数据,学校刚推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时,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调剂占比较高;到了2023年,第一志愿填报率超过120%。大四学生柯悦佳告诉记者,当初填报志愿时便锁定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家人也一致认为这是个有前景的专业,因此如愿以偿地进入工程大学习。“课程设置和想象中有些差异,原本以为会偏向护理专业,没想到还要学习金融、管理类的课程,还有关于智慧养老的内容。”柯悦佳说。
如何让更多专业人才触及养老蓝海产业,也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方向。近几年,除了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对课程进行迭代优化,社会保障学科的研究生课题中,也逐渐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未来,作为家庭的“刚需”,随着更多高校的布点和专业细化,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也会日益完善,同时涌现更多新的岗位和职业方向,为年轻人就业提供新的选择和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