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钊
“以梦想为驱动,以坚持为引擎,让机器人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是我创业路上一直信奉的格言,也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原动力。
儿时懵懂的热忱
引导我走上机械道路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机械方面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那些精巧复杂的机械构造深深吸引了我。小时候看到各种电影、动画片中的机器人,它们独特的外形和运转原理都让我着迷不已。我会好奇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那些齿轮的转动、零件的配合,仿佛有着无尽的奥秘等待我去探索。
2011年夏天,高考成绩出来后,在种类繁多的专业中,没有过多犹豫,我在志愿填报系统里勾选了机械工程专业,这大抵也是源自一直以来我对“撸铁”的热忱吧。这么一看,我算是一个幸运儿,儿时便埋下了未来的种子,未曾体验过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彷徨,在机械这条路上走到如今,也算得上不忘初心。
至于为何放弃了更好的综合类大学,而选择了当时创办仅7年且彼时知名度并不高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这说来话长,但简而言之就是考虑到2010年初,国内外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差距相对较大,尤其是基础学科方面,也为日后出国深造考虑,综合下来才敲定这所由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学府。
时光匆匆,那一声“毕业快乐”如约而至,2015年,我再次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如4年前那般,我再次作出了一个不那么“明智”的选择。当时的我,手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斯大学等七八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年的我比起几年前那个高中毕业生,有了不少成长,但抉择的过程却丝毫不比当时更容易。
那么,是什么让我将G5光环名校抛之脑后,前往巴斯这座人口不足9万的英格兰西南部小城呢?答案并不复杂:巴斯大学是当时全英第一所开设AI专业的知名高等学府。于我而言,这正是为将来投身于机械智能化领域打下基石的最优解。当年8月,怀揣着一颗求学若渴的心,在10多个小时的飞行后,我踏上了大不列颠的国土。彼时,我也未曾想到,几年后,我将以专家的身份再次回到这片湿冷的土地,指导这群骄傲的英国人完成他们坚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偶然参加的展会
启发我扎进业务蓝海
在巴斯的这段时间里,我始终认为自己学识尚浅,仍需通过博士阶段的磨炼来夯实学科专业基础。但,回国探亲期间的一次偶然际遇,改变了我的求学足迹。
2016年11月1日至5日,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探亲之余,我也去凑了凑热闹,也正是在这次展会上,一名机械学子认识到国内机械行业已然站在世界的前沿。5年时间里,中国机器人行业飞速发展,市场环境、商业化运作模式可谓今非昔比。走出展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念头深深扎根我的脑海,读博深造的念头旋即烟消云散,这象牙塔是待不下去了。
转眼3个月过去了,也到了收拾行囊归家之时。在秋招的浪潮中我并没有在众多的就业选择里犹豫片刻。决心要进入机器人商业化赛道的我最终参加工培生层层选拔,进入了ABB机器人中国有限公司,也圆了自己进入头部平台梦。初入公司,作为服务机器人事业部的工程师,我主要负责视觉和人工智能结合模块的设计,不久,我与团队共同完成了ABB机器人首套3D视觉箱内无序抓取demo开发并参加了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也正是因为首个项目的定位和程序组成,为我后续在底层视觉技术方面的垂直深耕做了早期积累。
经过了一年的摸爬滚打,我在无序抓取技术的开发上有了显著突破,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作为专家外派英国的故事,这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复。试想,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祖国,远赴9000多公里之外的英国,他将会是何等惴惴不安。外人看来,或许他只是透露着东方文化里典型的谦卑,实则是因为对陌生国度的天然畏惧以及本地人对黄色人种或多或少地排斥和歧视所导致。
而在毕业后短短一年里,我被公司委派至英国亚马逊项目上主导机器人邮件包裹无序抓取技术开发。英国同事从最初的不屑到两个月后的完全认可再到后来的集体欢送,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我感受到了学生和专家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极大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是来源于角色的朴素转变,更源自于从一个不起眼的、仰慕欧洲先进基础学科教育的亚洲求学者变成一位年轻有为的、带来先进技术转化成果的中国教学者,心绪则由谨小慎微到淡定自若再到成竹在胸,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股民族自豪感。类似的心路历程后来也在美国和日本轮番上演。
在ABB的3年里,我主导参与了亚马逊、沃尔玛、上汽、采埃孚、南方电网、京东物流等20余例3D视觉引导机器人应用的产品开发与落地。但心中仍有遗憾,那就是机器人的延伸技术我虽然有所突破,但本体算法和底层逻辑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换句话说,我能让机器人的四肢更为发达,但最为核心的头脑技术国人却不曾拥有。基于此,我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自主创新的执念
倒逼我踏上创业征途
有朋友曾问过我,像我这样一个激进的人,为何没有选择在毕业之初就投身创业热潮。我的答案是:一不懂模式,二不懂技术。但在ABB摸爬滚打了3年后,我算是完全从“书呆子”过渡到了“技术流”,对时下的商业模式也算有了细致了解,再加上对攻克机器人本体算法逻辑的执念,在2020年年初,我组建了一个几人的小团队。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租下了一间小型工作室,彼时的几个年轻人都没料想到4年后,我们会有近百名同事,过亿元的营收。
至于最终敲定智能焊接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也是许多机缘巧合促成的。此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哈工现代的管理层,在选定创业方向的阶段,我也曾多次与他们沟通,在考虑到哈工现代强大的产业基础、国内焊接行业巨大的人工缺口以及智能焊接领域的机器人空白等因素后,“智能焊接机器人”成为我们的主攻产品。
要想造出一台智能化的焊接机器人,我们需要从3个模块介入,分别是本体、AI视觉感知和工艺系统。其中,AI视觉感知是我的强项,也是我在老东家ABB主要参与的模块,因此,难点集中在机器人本体和工艺系统的研发上。当然,也恰恰是因为这项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独占且底层技术不对中国人开放,我才会有创业的决心。在经过了2年多时间的客户生产制造工厂调研、技术路径尝试与开发以及快速反馈迭代之后,2022年年初,我们自主研发的首台智能焊接机器人V1.0正式诞生,并快速进入了川藏铁路的生产建设之中。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与落地既降低了工人在焊接作业过程中大量粉尘吸入所导致的职业病的发生概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焊接行业“招工难”的窘境。此外,我们在机械臂搭载了视觉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和焊接工艺系统三大模块,使其能在工作空间内自主寻找工件焊接任务并匹配合适的工艺,因而焊接精度更高、工艺更好、稳定性更强,从而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企业的焊接生产线,并帮助企业智能化转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解决了“0到1”的难题,后续“1到100”的重心便聚焦在了销售和售后服务上。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一段至今难忘的经历,用丘吉尔的话来说,那算是创业长征中的“至暗时刻”。2021年年底,川藏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冻土、高原、冬季……诸多不利因素都在“劝退”专业的焊接工人,哪怕这是国家项目。而此时我们的首批智能焊接机器人产品刚推向市场,巨大的工人缺口在机器人问世后得以弥合。但,事情远没有预计的那般顺利。2022年3月,川藏铁路项目正值用“机”之时,任何技术问题都需要公司专业人员在现场给予指导和方案,彼时,全公司只有我和另外两位工程师能够离沪,一通10余分钟的电话后,三人当机立断,拎着行李箱便坐上了前往兰州的高铁。
从兰州转车入藏后,做好了打持久战准备的我们租下了一辆车,开始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朝圣之旅”。漫天暴雪、冰雹纷飞、雪崩频发……这些是我无论在上海还是大西洋沿岸的英国都从未见过的极端天气,在西藏的那3个月里,似乎司空见惯。而住工棚、喝冰水、数天无法洗澡、强烈紫外线照射也成了生活常态。当然,生活并不总是如此苦涩,也有甘甜的时候。世界屋脊那无与伦比的风景、一路上与焊工零距离的接触以及见证我们自己的智能机器人在青藏高原上为国家项目的推进出工出力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让人刻骨铭心。回首西藏之旅,我总是在想,对于创业者而言,没有什么槛是过不去的,只要不是千丝万缕尽断,就总有一线机会突出重围。
我们一行三人回到松江后,将所见所闻转化到实际研发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让产品好一点,再好一点。一路走来,除了团队自身的凝聚力和奋斗,松江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最直观的莫过于公司楼下即将修建完成的轨交12号线西延伸工程,这一消息让公司在人才市场上有了很大的优势。此外,洞泾镇人才服务部门主动帮我们和学校以及上下游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了校企联动和产业链延伸,于我们而言益处不可谓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因为坐落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各类需求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迅速推进,这也为公司的发展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作为智能机器人公司的创业者,我对未来怀着无比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未来,智能机器人必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程制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将拥有更高的智能水平,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更加智能和高效地执行人类的生产工作指令。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打响智能机器人的民族品牌,为中国智造和未来美好生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