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博物馆组织第四批市民科普夜游
灿烂星空震撼心灵,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暑期的尾声,位于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迎来今年第四批科普夜游的市民家庭(见上图)。活动中,馆内124岁、有着“东亚第一镜”之称的40厘米口径大双筒折射望远镜在恢复观测能力后,再一次带领公众探索星空。
月亮上有哪些“海洋”?陨石坑是什么模样?月球有多大、有多重?科普夜游活动在一场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天文科普讲座中拉开帷幕。上海天文博物馆负责人汤海明以“月球和月球探测”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月面的地貌特征、月球内部结构、月相变化、探月行动等内容,让市民对头顶的月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我看到了环形山,看到了月海,还看到了陨石坑。”从位于天文博物馆主楼的百年宝镜观测台下来,小学生李正贤难掩兴奋。使用百年老镜观测星空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作为上海天文博物馆前身的佘山天文台于1901年正式建成,作为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其“镇台之宝”就是眼前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双筒折射望远镜。据了解,自1901年起,该望远镜共拍摄了近7000张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阳、月球、星云、行星、星系等天体照片,并于1910年、1986年两次记录哈雷彗星的回归。经年累月,加上山顶水汽侵入,第一镜“年老体迈”,2005年失去观测能力。去年3月,在天文台大修中重新修复,市民朋友也再次有机会利用它瞭望星空。
有第一镜“坐镇”,佘山天文台也成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并在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此次活动中,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市民朋友依次参观了大修后优化布展的博物馆各项展陈。在“百年天文台”展区,大家了解了从徐家汇天文台到佘山天文台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子午仪”展厅,大家看到了曾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的“帕兰子午仪”等一批老天文仪器设备;而在“天图室”展厅,繁星点点汇聚成的珍禽异兽形象的星空图,让大家不禁感慨天空的神秘。另外,在科普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也完成了小型天文镜的组装。
作为天文科普的重要阵地,上海天文博物馆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游客、学生和天文爱好者20余万人次。馆内的多功能厅平时还承担临时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另外,依托天文台内的望远镜、天文台、观测站等专业设施设备,上海天文博物馆不定期组织面向社会公众的观测活动,并对各类观测、讲座活动进行网络视频直播。自2010年起,上海天文博物馆还承担了上海天文台所组织的“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活动,架设一线天文学家与公众交流的桥梁,促进公众对天文学研究前沿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