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3D打印精度全球领先,上海普利生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打造“3D打印商业应用第一品牌”
一枚看似不起眼的器官芯片,实则分布着许多细微的通道,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它可以模拟构建仿人体器官的三维微结构,供科研人员开展各种医药方面的研究实验。日前,位于九亭镇的上海普利生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研的高精度微纳级3D打印机,成功制作出了具有高度生物相似性的类器官芯片。
普利生的3D打印技术之所以“精细”,是因为它能够依靠其自研的亚像素微扫描技术在微米级别进行精确打印。不仅如此,依托亚像素微扫描技术,3D打印机能以极快的速度制作模型和物体,以此实现批量化生产。目前,亚像素微扫描技术在器官产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已展现出巨大潜力。
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67项
2013年,普利生成功开发了亚像素微扫描光固化3D打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锐打系列3D快速成型系统和配套光固化树脂材料。作为一家专业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普利生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通过了国家级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等认定。
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优势,公司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包括无锡打印服务基地、常州材料生产基地、上海中试生产基地、上海3D设备生产基地,以及分布于北京、成都、广州的销售办公室,产品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利生目前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67项,其中,核心技术国际发明专利10项、国内发明专利57项。
技术的持续创新、产业链的覆盖升级,使得普利生的市值迅速增长。据了解,普利生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自2016年以来一直为正,年均现金流净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2019年,公司被临港松江科技城评选为“税收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微纳3D打印精度全球领先
如今,世界上60%的义齿在中国生产,国内专门从事义齿加工的规模工厂就有3000多家。普利生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根据患者口腔数据,用3D打印技术制作树脂模型,帮助传统义齿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
基于此,公司创建了24小时无人值守连续自动3D打印机群基地,具备年产3600万套定制式牙模的能力,成为国内3D打印单项应用产量和产值的“双冠军”。普利生工作人员表示,在中长期发展中,公司将专注于尖端微纳米3D打印技术和超高精度纳米3D打印技术,打造“3D打印商业应用第一品牌”。
目前,微纳3D打印已应用于多个创新应用场景。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王晓林团队利用普利生微纳3D打印机,构建了层级血管化器官芯片模型,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磁控微纳机器人的多级递送策略,为今后体内靶向药物的精准高效递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
据介绍,普利生微纳3D打印可精确到2微米,精度全球领先。微纳3D打印的其他应用场景还有心室辅助装置中的陶瓷桨叶、给药装置中的空心微针、青光眼微创手术中的引流钉、医用内窥镜设备中的内窥镜端头、快速检测中的玻璃基微流控芯片等。未来,普利生将在医疗器械领域不断探索,与更多相关企业展开合作,造福更多患者。
为用户提供“有限个性化”方案
市场需求是产品研发的基础和导向。“‘完全个性化’的3D打印理念已经过时,‘有限个性化’才是未来的方向。”普利生的工作人员表示,在生产中用工业化的手段解决个性化问题,可以有效复制和拓展新的应用。当接到用户需求时,普利生会先研究3D打印应用需求的真伪,再通过3D打印研究相关产品的适应性材料,然后再倒过来研究生产该材料的设备或优化原有设备,为用户提供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方案。
集中所有技术、资源、力量,单点爆破,从用户痛点与需求出发,逆向思维进行开发。“我们希望在‘有限个性化’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质量好、成本低、效率高、体验好的3D打印服务解决方案。”普利生工作人员介绍,在普利生批量化3D打印产业基地的项目规划中,涉及3D打印设备、陶瓷3D打印、3D打印耗材、微纳3D打印、齿科3D打印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