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校。建校十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少先队红旗大队、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宣传先进集体、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实验校、松江区新优质学校、松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20多项荣誉。
再过几个月,这所以人民教育家于漪题词“向着阳光生长”为指引、以促进学生自主性成长为目标、以“童心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年轻学校,将以“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暂名)”的新身份开启新征程。面向未来,教师们饱含深情地写下了“用‘心’教育成就‘新’成长,以‘新’成长滋润‘欣’未来”的诺言。
深化“童蒙养正” 加强德育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周周读,“中华节日”项目化学习活动季季有,“葵葵园园讲四史”“葵葵园园走松江”班班参与……在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童蒙养正”德育课程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精神纽带,形成了校内校外共建、社会资源共享的德育建设“朋友圈”。
“学校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向阳、向上、向善的阳光学子。”校长樊裔华介绍,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面向学生,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去年6月,学校设计开展的“重阳节音乐会”项目化学习活动在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副校长吕大为介绍,学校从2018年开始探索开展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到2020学年加入市级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已走过跨学科学习1.0版、2.0版,如今正向关注基础型课程落实的3.0版努力行进。
去年线上教学期间,五年级教师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人文主题及有关世界建筑的课文,开展了从语文关联至英语、美术、音乐的跨学科学习。“当时我们还成立了葵园‘云导游’团,孩子们用彩报、立体剪纸、原创歌曲及融入京剧和越剧等国粹文化的音乐形式推介世界美景,带着大家足不出‘沪’赏世界,反响非常好。”教导主任童芳情说。
擦亮特色课程 推进“三好课堂”
“向着阳光生长”说的是追赶太阳的向日葵,也寓意着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因此,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又有“葵园”之称,打造培养好习惯、习得好方法、激活好思维的“三好课堂”成为学校架构“向日葵”特色课程的根本依据。
自2016年开始,涵盖“活力健身”“童蒙养正”“艺术润心”“科创启智”“悦读明理”五大板块的“向日葵”课程点亮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中华节日》《功夫熊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成为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营养补给”。随着课程体系结构的不断优化、课程计划实施的有效提高,“向日葵”特色课多次在全国、市、区级层面进行交流,并成为松江区2019年暑期校(园)长培训课程之一。
结合儿童精神成长需求,挖掘符合儿童经验和需求的学习资源,关注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除了开设多彩丰富的艺术、体育、科技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动力,老师们还设计了“手指章”“葵葵园园积分卡”等奖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最令孩子们感到惊喜的是,去年,学校“葵园农场”还迎来了一只名叫“葵宝”的小山羊,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过了一把“小羊倌”的瘾。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副校长姚美娣介绍,作为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实验校,学校近年来深入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涌现出越来越多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意课程。
培养“阳光教师” 达成“童心共识”
在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不管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均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状态。学校持续开展“学于漪、练内功、铸师魂”自我提高微沙龙活动,“向于漪老师学什么”成为每位教师从向外求索转向到向内自省的自我对话。“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与学生做朋友”成为“阳光教师”们的共识,也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学校确定了“葵芽教师”“葵苗教师”“葵花教师”“葵香教师”四级阶梯培养机制。其中,“葵芽教师”面向见习期的新教师,“葵苗教师”面向入职1到5年的教师,“葵花教师”着重培养5到10年教龄的教师,“葵香教师”侧重于10年教龄以上的老教师。
从教师队伍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较高。樊裔华直言,奋进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团队是学校办学优势之一,但缺乏教学经验也是年轻教师不可回避的短板。2021年,学校成立了“葵园·心之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内设青年教师加油站、骨干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培育站、青年干部后备队,引领推动师资建设与学科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度融合。针对2至5年职初教师,学校还成立了“青衿社”,由名师带教,引领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历练,在课题中成长,在课程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