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近日出版了《中国植物分类学者》。
《中国植物分类学者》为英文版加中文简注,由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助理研究员杜诚和辰山植物园植物分类学研究组原组长马金双研究员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据介绍,该书是系统解决中国植物命名人的拼写、重名及数量膨胀等问题的专著,也是国内首次对所有命名过植物的分类学者的完整记录。
首次设立中国学者姓名缩写体系
在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科学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植物分类学者》编写人员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协助和辰山植物园上下合力,根据历史习惯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惯例首次为命名植物的中国学者设立了一套规则,并依照这些规则为每个命名植物的中国学者确立了一个完全不重复的姓名缩写体系。
“由于方块汉字与西方字母语言之间差异较大,中国学者姓名引证的罗马化方式存在着较大的混乱。”杜诚介绍,按照《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规定,“在出版物中,特别是那些处理分类和命名的出版物中,即使没有对原始描述的文献引用,也最好引证有关名称的作者。”尽管《法规》中没有在条款里对作者引证的拼写形式进行规定,但在辅则中给出了一系列对作者姓名罗马化拼写方式的建议。
杜诚说,早期的学者由于没有统一的罗马化方案,存在多种不同的拼写和缩写方式,混杂了威妥玛式、邮政式、汉语拼音等各种方案并包含了很多地方发音;国内部分地区的学者则遵循各自地区的习惯拼音方案;年轻学者则出现命名人数量激增和重名不断出现的复杂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植物名称数据库“国际植物名称索引”在整理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姓名拼写时出现了较多的困难,其中收录的中国学者大约有十分之一存在错拼、误用或者重复的情况。
细致管窥百余年分类学之本土轨辙
“本书的正文由两部分构成。”杜诚介绍说,本书第一部分系统整理了2862名发表过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的中国学者的基本资料,给出了唯一的标准形式,同时完整地呈现了公认的罗马化名称、其他罗马化形式、公认的中文名称、标准拼音形式、其他中文姓名、出生和逝世年份、首次出版年份、所隶属的研究机构、研究兴趣领域、已发表的分类群、隶属的标本馆、标本的保藏地、研究类群的地理区域以及其他缩写形式等。
第二部分整理了除了上述发表过维管植物类群的其他2669名中国植物采集人、采集团队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这部分人员中有176名苔藓、藻类和真菌的命名人。其中,绝大多数命名苔藓的中国学者得以记录在内。这部分学者中的非维管植物命名人和第一部分一样系统整理并给出了标准拼写形式建议。其他采集人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资料有助于分类学研究中确定采集人、鉴定人及其大致采集地区、供职机构和活跃时间等背景信息。
此外,本书配套数字资源中还提供了4个附录,便于读者使用手机扫码查询。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书出版后,为国际、国内各种数据库和植物志中对于中国学者的引证提供了标准拼写建议,也便于后来学者在使用自己姓名时,查阅是否有重名现象的存在,从源头上避免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