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街头,大多数市民骑电动自行车上路都能自觉佩戴头盔。
2021年5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应当佩戴头盔,驾驶非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实施以手持方式拨打接听电话、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如今,《条例》实施即将满一年,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是否规范?记者多地走访发现,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守法意识均得到了明显提升,交通秩序也更为有序,但部分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戴盔率基本达九成
3月15日上午,记者在中山中路谷阳北路口统计后发现,半小时内约有73名市民骑电动自行车经过,其中仅有两名市民未佩戴头盔,戴盔率达到97%以上。记者上前拦下其中一名女士询问原因,该女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天太热了,我就出来一下很快回去,就没有戴头盔。”
随后,记者来到荣乐中路九峰路口,一小时内约有181名市民骑电动自行车经过,其中约有15人未佩戴头盔。路过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各方都在要求佩戴头盔骑行,我去买电瓶车的时候商家告诉我必须戴头盔上路,所以我骑车肯定会戴上。”
相比骑行者的头盔佩戴良好,后排乘坐人员佩戴头盔情况却并不乐观。在北九峰小区附近,记者看到,24名乘坐电动自行车的人员中仅有3名佩戴头盔。对于后座未戴头盔一事,乘坐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忘记了,很多时候坐在车后面,都想不到戴。”经提醒,王女士马上将系在后座的头盔戴上了。
骑车打电话已少见
除佩戴头盔外,《条例》对于非机动车驾驶人以手持方式拨打接听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也明令禁止,但这一规定却给外卖、快递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送货路上经常有电话打来问物流情况。”记者同一名快递小哥攀谈了解到,在《条例》实施前,为了提高送货效率,快递员边骑车边打电话的情况很常见,“我们也知道很危险,但是没有办法”。同样无奈的还有外卖员,外卖员陈先生告诉记者,尤其是收货地址为学校的外卖,“我们必须提前电话通知,才能保证送达时,他们已经出来了”。
伴随着《条例》的出炉,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记者在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附近蹲点近一小时,均未发现外卖、快递人员边骑车边打电话的情况。
正在路边停靠等待接单的外卖员小秦告诉记者,在骑车途中如有电话,“要么找个合适地点停靠后回复,要么就是进小区后再接听”。不过小秦也表示,如今外卖员同消费者的联系大多依靠平台,“电话比以前少多了”。
逆向行驶依然存在
在多次蹲点走访中,记者发现非机动车逆行情况依然不少,仅在荣乐中路九峰路口附近,记者就发现,有近10名市民为图方便,直接逆向行驶。
“逆行是最危险的行为之一。”北九峰小区的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非机动车道本就窄,一旦逆行,旁人就必须避让,否则很容易刮蹭。”王先生表示,除了要严查佩戴头盔的问题之外,对于逆行更需加强执法力度,“非机动车逆行的违法成本太低了,也需要一并加强管理”。
其实,早在几年前,上海交警便开始推进交通违法大整治,并延伸至非机动车驾驶人以及行人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整治非机动车逆行等行为。未来仍需加强各方联动,持续做好非机动车安全行驶相关宣传。
教育处罚相互结合
记者从松江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了解到,在《条例》实施2个月后,松江市民的戴盔率就已经达到了90%以上。为进一步减少因非机动车违规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下一步,松江交警将持续加强执法工作。针对没有规范佩戴头盔的问题,松江交警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首次没有佩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人,采取先拦下、再科普的方式,从而让骑行人了解违法行为,避免下次再犯。同时,松江交警还将发放非机动车新规的宣传手册,向市民们进行普法教育。
目前,松江交警已在全区多个路口设立了执勤宣传岗位,对不佩戴头盔、骑车打电话等违法行为,加强宣传告知提醒,并通过现场一对一警示宣传教育,引导更多市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督促驾驶人改正违法行为,创造更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