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松江要闻
松江首例TAVR术在市一医院完成
松江首例TAVR术在市一医院完成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8 阅读次数:

由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叶一舟主导,在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放射科、手术室、导管室等团队成员通力协作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成功为一例高危患者实施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手术仅耗时40分钟,就完成了主要操作步骤。术后,植入的瓣膜工作稳定,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且无相关并发症。这也是松江区完成的首例TAVR术。



TAVR手术造福高危患者

今年64岁的患者金先生八年前因为突发心绞痛被诊断为冠心病,在市一医院南部由叶一舟实施了冠脉搭桥术,术后规范的药物治疗以及良好的依从性使得金先生重获新生。然而近一年来,金先生隐隐感觉到胸闷、气促的症状又出现了,尤其是近半年,曾经一口气能毫不费力爬三四层楼的他经常半途需要喘气休息。

忧心忡忡的金先生来到叶一舟的专家门诊,复查的结果让他心里五味杂陈。好消息是当年搭桥的血管仍然是通畅的,坏消息是这次心脏里的“一扇门”坏了,心超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且合并左室增大,需要实施第二次心脏手术。

这让金先生和家属犯了两难,一边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渴望,另一边是孱弱的体质很难承受高风险的二次开胸手术。为此,叶一舟及其团队成员仔细分析、评估患者的临床资料,决定采用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技术来治疗金先生的心脏瓣膜病。这是近年来发展的微创新技术,无须行传统开胸大手术,仅通过大腿上的两个小切口即可完成人工心脏瓣膜的植入。本着对叶一舟团队和市一医院的信任,金先生及家属积极配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术前准备。



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预演

术前研讨由叶一舟牵头,集结了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重症监护室、杂交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主任参加,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病例属于极高危风险的心脏手术患者,特别适合TAVR手术适应症。

术前的CTA评估及心超提示,金先生的主动脉瓣膜以关闭不全为主,同时合并少量的钙化和瓣叶增厚,右冠开口仅有9毫米,有一定的冠脉遮挡风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团队采用3D打印的方式重建了主动脉根部,并在体外用真正的瓣膜支架预演释放介入式主动脉瓣,充分评估右冠状动脉开口遮挡的潜在风险。



多学科团队保障手术顺利

11月12日上午,手术进行。考虑该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开口较低,首先由心内科李旭光操作,在右冠状动脉内留置了保护导丝及鞘管以备不测。随后,由叶一舟、施盛等团队成员经双侧股动脉做穿刺置管,成功建立了跨越主动脉瓣通往左心室的手术路径,在DSA影像和食道超声的辅助下,装载着瓣膜支架的输送系统缓慢送至预定释放位置,通过与麻醉医师的起搏配合,成功在主动脉瓣位植入瓣膜支架一枚。

手术后,医生们即刻通过超声及DSA造影确认:人工主动脉瓣膜开闭正常,无瓣周漏,无传导阻滞,冠脉血流通畅。术后患者返回ICU病房即刻拔除气管插管,意识清楚,术后第二日即下床活动,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经导管人工瓣膜植入技术在设计之初,正是为了拯救难以耐受开胸心脏手术的高龄、高危患者。目前,随着介入器械、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该技术中获益。此次手术的圆满成功,既体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多学科团队配合的雄厚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南部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综合诊治水平,让高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了新的选择。

11)五年间,她见证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变化
□记者 王红霞

“现在走出家门,耳边鸟鸣啾啾,眼前绿树成荫,路面干净清爽。我们小区虽是个老小区,但这几年环境好多了。”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时,不久前获得上海市垃圾分类“百佳志愿者”称号的方松街道江中小区志愿者朱昆明满心喜悦。她清晰地记得,五年前,江中小区还是另一番光景,“住底楼的人家门外就是垃圾桶,散发出阵阵异味,蚊蝇乱飞,夏天都不敢开窗户”。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而事实上,江中小区早在2012年就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了。朱昆明是最早的一批志愿者,她常常一边用小推车推着孙女,一边在小区里捡拾白色垃圾和烟头。“那时,很多人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少数人甚至连垃圾入桶都没做到。”有一次,朱昆明在小区巡逻时,突然一袋垃圾从高处掉下来。“高空抛物非常危险,作为志愿者,我们会反复进行劝阻。”朱昆明语气坚定地说。

随着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进,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了全面提升。“刚开始有些居民不会分类,经常干湿垃圾混放在一个垃圾袋里,我就现场手把手地教。”在朱昆明等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小区居民慢慢地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如今,走进江中小区,主干道干净整洁,绿化带中也没有白色垃圾了,居民会自觉把分类好的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

江中小区居住环境的变化是我区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松江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机制,构建垃圾分类服务和保障体系,每个小区都建立了垃圾分类档案,74个行政村实行“户内分类、上门分类收集”模式。同时,在市容市貌建设中,积极推进街心花园、城市绿地、夜景灯光设施、公厕等的布局和提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因地制宜地留住乡情美景;在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禁止飞线充电、缓解停车难、推进旧街坊改造。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持续增强。

12)个性化定制方案 高年资医生检查
——记者体验市一医院南部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服务

□记者 李天蔚



68.1%的受访青年担心体检会查出问题,过半受访“95后”害怕体检。近日,一则新闻报道了对1144名青年的一项调查结果。针对这类对体检有抵触情绪的人,早在今年5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就推出了个性化定制体检服务,帮助他们缓解焦虑,了解“全健康管理”概念,同时,也填补了松江区三级甲等医院没有体检的空白。11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市一医院南部全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了一番体验。



大数据定制个性化方案

在去医院前,记者打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点击“体检中心-南部”服务页面,选择“个性化体检定制”。完成共38道题目的问卷调查后,系统推荐了一套含有25个检查项目的体检方案。记者发现,该问卷调查涉及家族史、疾病史、躯体症状、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健康管理是近几年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它通过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估,推导出健康指导和管理计划。记者了解到,市一医院南部全健康管理中心依托体检服务以及大数据和5G网络的技术辅助,让顾客在体检前就可以享受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简单的问卷筛查,既能为体检顾客选择适合的体检项目,也可以帮助其回忆平时易被忽略的小症状,更早发现和预防疾病的发生,真正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此外,除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外,全健康管理中心也提供基础的体检项目。



主治及以上医生做检查

抵达医院后,记者拿到了自测生成的个性化体检清单。根据指引,记者很快便顺利完成了所有检查。让记者感到贴心的是,在内科诊室检查时,医生除常规听诊外,还询问了记者父母的病史,以辅助综合判断。

“中心负责检查的医生都是由全院各科分调来值班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级别的医生,内科医生全部具有全科医生资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来询问和判断。”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程礼告诉记者。记者也发现,每个诊室的医生,除了通过设备仪器进行常规检查外,都会仔细询问顾客的身体状况和感受,根据检查情况给出专业建议。

程礼表示,完成检查后,顾客可以在10到14个工作日拿到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全健康管理中心的内科医生们会对报告进行解读,如果检查中某项指标出现异常,医院会主动电话告知,询问是否需要进一步筛查和诊断,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后续就诊的绿色通道。此外,全健康管理中心还可以为个人建立连续性体检档案,针对顾客的需求,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