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松江要闻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区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的“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引发热议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区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的“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引发热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30 阅读次数:

    近日,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的“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在中心多个平台上连续播出,经新华社、红途等媒体平台推送,短短数日已获近500万浏览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作为区融媒体中心党委在年初策划的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报道中“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点项目,该系列微视频以翔实的史料、精良的制作,成为了近年来松江区不可多得的红色教育“拳头产品”。

    为了制作好该系列微视频,区融媒体中心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得力团队,足迹踏遍松江土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大量时间精力,走访历史亲历者与烈士、革命者后人,为松江庆祝建党百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松江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增添了丰富的素材。

    观众: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荣之路

    “不负先辈期许,不负人民期望!”“前人精神不能忘,后人奋斗不能忘!”“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接过历史接力棒砥砺前行!”……6月26日,“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第一集《启航之地》在松江电视台,“上海松江”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上线,紧接着,《初心之志》《堰泾之变》《常青之道》连续播出,引发了全区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还有不少观众在互动区留下了“肺腑之言”,向生长的热土和革命先辈们表达感激和敬佩之情。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先要成为爱国的人,继而考虑因材施教。”曾经在松江二中任教多年的老教师洪韵焘说。洪韵焘对系列微视频中的《初心之志》一集深有感触,这一集讲述的是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侯绍裘的故事。侯绍裘烈士与松江二中的渊源自不待言,但是对于洪韵焘而言,如何向学生形象而全面地展示侯绍裘烈士的生平事迹,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小难题”。“革命烈士的事迹,如果单单依靠几张照片、一尊雕像,很难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革命先辈的思想与灵魂的力量。”而随着微视频的推出,洪韵焘表示,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一方面多平台的推广让习惯了使用手机与网络的学生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微视频的形式也让学生在多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荣之路。洪韵焘表示,虽然已经不再从事相关教学工作,但是她依然会推荐学生观看该系列微视频,“作为人生不可少的必修课”。

    “一方面自然是革命先辈的事迹感人,另一方面,我觉得制作的手法和艺术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在泗泾镇工作的唐峰日常工作中就是与视频打交道,“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精良的制作让他感触颇深,他表示,系列微视频大量采用了影视剧画面与原景重现的拍摄手法,不但有效弥合了时空割裂的距离,保证了整体风格的高度统一,而且,大量实物、照片和历史影像的使用,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实现了艺术与精神的双重升华。“我觉得系列微视频不但是一部非常好的红色主题影片,更是具备艺术学习性的教学片。”唐峰说。

    讲述者:牢记前人嘱托,传承先辈精神

    广富林文旅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王磊曾担任过20个月的堰泾村驻村指导员,此次在系列微视频第三集《堰泾之变》中担任讲述者。他坦言,曾经的堰泾村虽然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积淀,革命先辈的后人也大多能够讲述一些故事,但是多是只言片语,“单丝不成线”。从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开拓全新乡村旅游项目的出发点考虑,王磊走上了收集当地革命先辈事迹的历程,查资料、问后人,一开始全靠他一个人“单兵作战”,但是慢慢的,他坚持的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镇里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信息收集量越来越多,红色长廊也建造完成。“从这个小小的红色项目出发,仿佛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历程,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把群众放在首位,群众才会把党放在心上。”王磊表示,“系列微视频的播出对于松江区深入挖掘和宣传当地红色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和市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要通过挖掘好、宣传好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红色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松江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着宝贵的红色传承。”

    陈军,水稻专家陈永康的曾孙,如今同样从事着一线农业工作,他参与了系列微视频第四集《常青之道》的录制。他表示,对于曾祖父陈永康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于祖父和父亲的描述,在老一辈的口中,曾祖父陈永康就是有着鲜明共产党员印记的无私奉献者。而自从他参加工作以后,才感受到了为了中国人的粮食,曾祖父陈永康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如今在一线从事农业工作,才知道好的粮食品种,不但保障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更保障着农民的收入。”他说,在松江区50岁以上的人群中,陈永康的事迹依然广为流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人对于陈永康这个“松江的袁隆平”已经知之甚少,如今系列微视频的播出,曾经在松江土地上奋斗过的陈永康,又一次以鲜活的模样“站”在青年人的面前,对于优秀革命传统的传承,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力。“我也会继续努力,和我的先辈一样,为松江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陈军说。

    主创团队:尊重历史精益求精,讲好红色故事

    “四个月前我对这四个故事比较陌生,现成资料也不完整,内容调研方面难度不小。为了准确还原史实,我们走访相关人物家属、党史专家等,抓住一切可以掌握的线索,确保每一处提法,每一帧画面的准确,一是尊重历史,二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三是不负我们自己的付出。”“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的总导演、区融媒体中心视觉部副主任母萌说。

    2月初,母萌在中心青年媒体人中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摄制组。采访部新晋记者周雨余首次尝试做编导,尝试还原堰泾村的红色故事。“我们在这一集片尾滚动播放了24位地下党员的入党时间,这倾倒在屏幕上的简单数字,是他们愿意负重潜伏的初心。”周雨余表示,堰泾村地下党员后人遍布全国,为获得最翔实的党史资料,主创人员遍访松江档案馆、松江图书馆、堰泾村村委会等地,采访了党史专家、相关知情人士,以及各地下党员后人,前期共拍摄图片5000余张,采集了长达10多个小时的第一手的地下党员后人的音视频,抢救性地保护目前现存的红色资料。

    “与一般性采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同,这次的采访会让人回到那风云激荡的岁月和火红的年代,即便完成采访,那种精神力量依然会停留在自己身上,激励着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继续拼搏、奋勇向前。”担任《初心之志》一集编导的金晨旭表示,松江这座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革命英烈,第二集的主人公侯绍裘便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曾一腔热血投身革命洪流,也曾经历迷茫彷徨,面临着抉择,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并为之不懈奋斗,为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的精神和希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而不断拼搏奋斗。

    摄像黄志远平时担任新闻摄像工作,他坦言,拍摄这样的系列微视频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体验。“如果说新闻拍摄要求实时记录,那么微视频拍摄不但要考虑到纪实性,更要考虑到艺术性。”为了一个精彩的画面,重复多次乃至等候数天都是常有的事,黄志远表示,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考验,在采访摄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彼此鼓励、彼此监督,以“向革命先辈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共同努力完成拍摄工作。

    “从接手这个项目到如今落地,我一直给自己不断施压,每集都要经过不下五个版本的细致打磨,才有了这最后的结果。松江与党《启航之地》的渊源、《初心之志》的传承、《堰泾之变》的缘由、《常青之道》的流传……以及我们想对党说的话都含在微视频中,希望大家看过后能有所感悟和启发。”母萌说。

    据介绍,“松江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分四集,第一集《启航之地》以松江姑娘薛文淑还原中共一大会址布置为主线,结合如今上海影视乐园内1:1实景复制的中共一大相关历史建筑群,描绘了松江与党的历史渊源;第二集《初心之志》紧紧围绕“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这一问题铺陈,展现了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侯绍裘一生践行“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革命情操;第三集《堰泾之变》由松江当地童谣引入,在驻村指导员王磊的讲述中,展现了堰泾村地下党员们顽强不息的精神和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脉络;第四集《常青之道》以水稻为主线,从现今松江水稻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引入陈永康培育“老来青”的历史,再通过用松江大米助力云南省勐海县脱贫摘帽的故事,展现当代松江水稻研究者如何继承先辈的精神,以此诠释百年大党永续常青这一主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