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97岁,住在松江。身为一名有着77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的经历可谓丰富而精彩。当过排字员、参加过地下党、做过“农场”,而最令他难忘的还属给第一套人民币当“模特”的那段经历。他叫杨琦,是第一套人民币10元和50元图案中的工人原型,他参与并设计、雕刻、制版了第一套人民币。他的故事要从1925年开始说起……
“我很幸运遇到了党”
1925年3月,杨琦出生在上海宝山,由于父亲早逝,作为家中老大,他12岁就进入上海《中美日报》当起了排字学徒。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排字工人吴以常。杨琦那时就发现,吴以常是个例外,他总是拿着报纸读呀读,从来不出去乱玩。在吴以常的影响下,杨琦加入了地下党外围组织——上海市印刷业业余联谊会。“我很幸运遇到了党!”杨琦说。
1941年2月,杨琦参加了革命,到沙家浜负责新四军内部报纸《大众报》的排字工作。1941年7月,《大众报》因日伪“清乡”停刊,在撤退前的一天,已任江南社印刷厂厂长的吴以常对杨琦说:“明天上午,谢明明(谢飞)同志找你谈话。”第二天,杨琦来到谢明明办公室。谢明明请他坐下后关切地说道:“你年纪这么小,现在形势险恶,你是不是暂时先回老家?”杨琦激动地回道:“我不回去。”谢明明看杨琦态度坚决,同意让他留下来。
后来转战苏北如西县,杨琦被调到如西保安队,在县保安科“小鬼班”当班长。9月7日的一个晚上,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杨琦冲在最前面,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这颗子弹随着他一路南征北战,直到2010年才被取出。
“我给第一套人民币当模特”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第一套人民币发行。10元、50元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有两个人,其中那个肩扛锤子、身穿背带裤的工人原型就是杨琦。一个制版工人是怎样当上了“模特”,这里面有一段连杨琦家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1948年年初,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由于有排字雕版的特长,1948年3月下旬,在山东日照五莲山西北的小山村,时任北海银行发行局局长的杨秉超召回了还在胶南县红石崖工作的杨琦,向掌握雕版印刷技术的杨琦和翟英下达了参与设计并刻制人民币模版的任务。
“当时为了保密起见,领导决定不另请人当模特。我是工人出身,翟英是农民,我俩就分别当了人民币模版上工人和农民形象的模特。”为了绘制出工农肖像画,扛着铁锤的杨琦和扛把锄头的翟英常常要一动不动地站上几个小时。经过画师和两人数日的描绘、修正,一幅神形俱佳的工农肖像画绘制完成。
肖像画画好后,就要在铜版上进行刻制。但当时战事吃紧,印钞厂的机器都被埋藏在胶东昆嵛山里。“没有工具我们自己造!”杨琦和翟英给缝衣针装上木条柄制成刻针,把废旧阳伞的钢骨改制成刻刀,把三角锉、宽锯条改制成三角刮刀、铲刀……巧动心思地解决了雕刻制版工具奇缺的难题,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设计、刻制人民币模版的任务。那年杨琦23岁,翟英24岁。
“有事情要喊我,我随叫随到!”
退休后,杨琦搬到松江九里亭街道与女儿女婿同住。平日里,他喜欢读书看报、写写毛笔字,至今他还保持着每天学习和写作的习惯。杨琦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就得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有我能帮忙的,你们就喊我,我随叫随到。”
除了自己学习外,杨琦还经常为社区党员、居民区群众、街道爱心暑托班青少年等上红色党课,为大家讲述他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大家一同感受新中国建立的风雨历程。“每次街道邀请杨老给我们讲党课,他总是很认真地准备好久。杨老已经90多岁了,但讲起课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他讲课。”九里亭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庄玉燕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十年来,周边的事物日新月异,但有些东西却始终不变。这些东西杨琦身上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上也有,那就是共产党人的那份不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