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3-12-25阅读次数: 】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蓝天一村居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践行“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不仅“纸上学”,更是“事上见”,让主题教育充满“暖味”,确保办实事见实效。
一、业委会换届引领社区“红色引擎”
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红色引擎”之一,蓝天一村居民区把小区业委会换届作为社区协商议事的重点,把推进“红色业委会”建设作为夯实社区治理的党员先锋阵地。第三届蓝天一村小区业主委会于2023年10月正式完成换届,新一届的业委会成员中,共有5名党员,这为业委会的“红色属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支红色队伍将为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注入新的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着“红色细胞”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作用。
二、微更新打造社区“邻聚里”
蓝天新村一期小区健身休闲场地,经过30余年的风吹雨淋,杂草丛生,地面坑洼,并存在乱种植现象,一到夏日,蚊虫多,雨天低洼处还容易积水,居民们都不太愿意到这里来健身。蓝天一村居民区以中山街道同心Hui家园社区微更新专项实施方案为契机,在中山社区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下,“邻聚里”社区微更新项目应运而生,让居民享受高品质健身休闲的梦想近在咫尺。不断优化居民家门口的休闲空间,让居民邂逅“小而精”的美景。
三、积水点改造告别“水漫金山”
蓝天新村二期小区及月光公寓两个小区建设年代较久,紧邻的松东路及荣乐东路道路标高较高,而这两个小区的标高较低,且由于小区内部管网老化、疏通不到位、原有雨水提升泵功率及排量较小,小区又紧邻育新河,如遇强降雨间正值天文高潮位,水位顶托将导致小区雨水无法自排。在街道防汛办、发展办、城建中心、水务站、茸和公司的牵头监督下,于2023年10月起对蓝天新村二期原有雨水提升泵站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包括更换大功率雨水提升泵、更换闸门井、更换雨水管网等,改造后将确保小区防汛排涝的安全,实打实的为居民解决了极端雨水天气的生活难题。
四、树木修剪让阳光“看得见”
蓝天新村一期、二期、小别墅区、梦莱小区、1-1、1-2这6个小区的树木,由于长期未修剪,导致有些香樟树已经长到了6层楼高,致使低层住户难以享受充足的阳光,并且在台风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前期的方案制定,树木回缩修剪方案征询得到了高票的通过。修剪工作启动后,绿化公司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执行方案,不仅注重树木的造型美观,还考虑到树木的生长状况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整个过程中,居民们积极参与并配合,为整个修剪过程开通“绿灯”。2023年针对6个小区的树木共修剪逾200棵左右,不仅将充足的阳光还给了居民,同时将安全隐患也得到了排除,小区居民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凉亭翻新让小区“焕蓝一新”
蓝天一村二期小区是1992年建成的拆迁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小区内屹立着两座约20平的木制凉亭,但是夏天阳光暴晒、冬天寒风凄凄,居民们为了抵挡日晒风吹雨淋,就用油布、席梦思给亭子做了围挡,但这遮挡既不严实又挡光线,还极大影响了小区的环境美观。“冬天不避寒,夏日不遮阳”成为了小区居民强烈的心声。蓝天一村居委会通过民情走访、倾听诉求、实地查看等方式,从民生实事项目着手,积极跟进、响应小区凉亭改造的需求。以《中山街道关于居民区公共区域修缮及公共设施维修财政补贴和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为契机,多次牵头召开“三驾马车”联席会议,小区物业、业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并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加,共同商议蓝天一村二期凉亭改造方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居民的实际需求。此次凉亭改造工程,不仅拆除了凉亭内外的临时遮挡物,安装了玻璃围墙及顶棚,并且还安装了景观灯饰。通过社区公共修缮项目,让小区焕然一新,让居民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小确幸”。
为居民群众服务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道路,蓝天一村居民区将始终以辖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同时在主题教育的推动下,最大程度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党群力量,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瞄准辖区管理的“盲点”、资源共享的“难点”以及基层治理的“薄弱点”,持续发力。积极做到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困难互帮,为社区居民脚踏实地解难题、办实事,紧贴辖区群众迫切需求,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形成“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