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道商务区核心区域聚集着520家“小个专”商户、1300余名从业人员,万达金街等主干道更承载着区域商业活力,涵盖民生多业态。长期以来,外摆经营无序、街区环境脏乱、商户矛盾频发等问题,成为制约街区发展的“痛点”。为推动金街治理模式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型升级,商务区街区党支部创新实践“机制创新、多元共治、阵地赋能”“三位一体”工作法,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商业街区特点的治理新路径。
从“单一管理”到“精准施策”,机制创新打破治理瓶颈
传统行政化管理模式难以适配商业街区复杂的生态需求,商务区街区党支部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协商共治体系、优化外摆管理模式,实现治理效能的精准提升。
组建街委会,激活商户自治动能。成立由7名商户代表、物业负责人、党员骨干和党建指导员共同组成的街委会,建立“每月议事会”制度,邀请城管、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列席,形成“商户提需求-街委出方案-部门抓落实”闭环机制,将商户从“管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同时,制定《文明经营公约》,对规范外摆、主动参与公益的商户给予线上线下宣传倾斜,引导商户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治氛围。
弹性外摆管理,平衡秩序与活力。牵头城管、市场监管、物业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临时性外摆管理办法》,创新实行“划线经营+时段分类”模式,明确划定外摆区域边界,避免占用消防通道、影响行人通行;根据商户业态差异(如餐饮、零售)划分外摆时段,既保障夜间消费“烟火气”,又不干扰日间街区秩序。对特殊需求商户(如节假日促销、新品展示等),通过街委会“一事一议”灵活响应,逐步实现万达金街“烟火气”与“有序化”的平衡。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多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街区治理不能光靠街区党支部“单打独斗”,更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作战”。商务区街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共建单位、职能部门资源等构建“治理共同体”,让多元力量从“分散发力”转向“聚合赋能”。
共建单位下沉,注入专业治理力量。联合养志康复医院、环境监测站等共建单位,建立“街情包干走访”机制,共建单位党员定期下沉街区,在走访收集意见建议的同时,同步开展专业化服务。如:养志康复医院提供健康讲座、急救技能培训,环境监测站针对餐饮商户开展油烟排放检测与合规指导,通过打出“党建引领+专业力量”组合拳,精准对接商户需求。
联动职能部门,构建闭环处置流程。创新建立“支部举手、网格响应、三级处置、闭环销号”工作流程,与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实现无缝衔接。街区党支部发现流动摊贩占道、商户噪声纠纷、劳资欠薪等问题后,第一时间上报网格平台;网格管理员现场核实情况,按照问题难易程度分级处置(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协调部门联动);处置结果需经商户确认、支部审核后“销号”,确保“问题发现在街区、解决在街区”。
从“有形阵地”到“有效服务”,阵地赋能提升治理质效
万达广场党群服务站作为商务区街区党支部服务商户、链接资源的核心阵地,不仅是提供阵地支撑的“物理空间”,更是功能融合、服务延伸的“赋能平台”。
法律服务站:筑牢商圈法治屏障。与小城律师事务所共建“街区法律服务站”,为街区商户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一站式服务。针对商户常见的劳资纠纷、消费维权等痛点,定期开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普法活动;整合律师、党员志愿者力量组建“红色法治调解队”,现场化解商户间、商户与消费者间的矛盾。截至目前,服务站已提供法律咨询3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10余起,成为商户身边“随叫随到的法律管家”。
小哥暖新服务:发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深化“小哥来取”暖心项目,联动永辉超市在万达广场党群服务站设置“爱心早餐点”,累计为新就业群体送出爱心早餐近7000份;动员“两企三新”党组织开展“微心愿圆梦”“腊八送粥”“新春写春联” 等活动,让新就业群体感受街区温暖。通过“服务-融入-反哺”的良性循环,不少小哥主动要求加入街道“流动网格员”队伍,在日常送单间隙随手拍摄反馈路面破损、消防隐患、占道经营等线索,实现服务与治理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