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5-10-13阅读次数: 】
“以前每到下班我就开始忐忑,会不会又堵在家门口了?最严重的一次堵了一个半小时!现在不用担心了。”谈及中山街道马通路小区的变化,居民金伟感触颇深,如今,家门口的堵点畅通了,心情舒畅了。这个曾经无门禁、无物业、无维修基金的典型“三无”零星散小区,在茸星居民区党支部带领下,不花居民一分钱,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并建立起居民自管队伍,还通过停车收费形成了公共收益,探索出一条“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破难题,封闭管理疏堵点
马通路区域(原通波6队)由上世纪90年代初居民自建房屋逐渐发展成形,现有34户,实有人口315人。由于公建配套老旧不足,外来车辆随意涌入、乱停乱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仅有七八米宽的东西向主干道及出入口,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僵尸车”随处可见,剐蹭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出行,甚至需要频繁拨打110请求挪车。
一边是“三无”区域的管理困境,一边是居民强烈的诉求,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黄曹顺坦言:“我们深感压力,但居民的呼声不能等待,尽管该区域已纳入街道动迁范围,但改善当前的人居环境刻不容缓。”为此,由居民区党支部牵头,街区党支部积极参与,封闭管理被提上日程。
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借势中片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召开圆桌议事会,协调职能部门、单位参与,共同论证封闭管理的可行性。居委会动员居民代表挨家挨户就封闭管理事宜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封闭管理势在必行。
小区东、南两侧紧邻天虹一村和光星苑,西侧紧挨光星路,三面形成了天然屏障,实现封闭管理只需要在北侧的主干道出入口安装道闸即可。但硬件投入的钱从何而来?这是首要难题。茸星居委会创新治理思路,通过积极统筹社会面资源,争取第三方广告公司的支持,成功解决了道闸安装的费用问题,不让居民掏一分钱。道闸的管理软件则安装在居委会办公电脑上,由居委会工作人员负责。
从征求意见到施工,再到闸机试运行、正式启用,整个过程注重循序渐进,每一步相隔至少两周,给予居民充分的理解和适应时间。过程中,居委会牵头开展住户车辆信息核查登记,巡查并清退违规停靠道口的外来车辆。最终,马通路东西两个出入口都安装了道闸,实现了区域的封闭,居委会还协调完成了主干道加装隔离栏。外来车辆明显减少,僵尸车不见了,乱停车没有了,小区道路彻底畅通,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解决了。

居民自管促自治,良性循环能“造血”
硬件建成后,长效管理是关键。在居民区党支部指导下,小区通过房主自荐、推荐的方式探索成立了居民自管小组,参与封闭管理事项推进各环节的民主讨论,负责道闸日常运维、停车收费监督及各类自治事项的推进,实现了从“无人托底”到“有管理主体”的根本转变。
作为自管会成员之一,金伟每天关注自治微信群消息,群里还有居委会工作人员,日常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相互提醒,形成了问题发现、上报、解决的闭环处理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自管小组与居委会协同,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车辆管理办法,按照减免车辆、长租车辆和临时车辆进行差异化收费管理。由居委会工作人员自行制作的收费公示信息打印塑封后张贴在小区东西出入口。停车费收入存入自管小组申请的专门账户,账户实行透明化管理,每半年公示一次。这笔公共收益将主要用于道闸的日常维护和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建设,使用时采用“三人共管”模式,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不花居民一分钱,不仅打通了家门口的堵点,也通过建立自管队伍和“自我造血”机制,疏通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激发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马通路小区的蜕变证明,即使是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基础差的零星散区域,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资源整合同样能够破解治理难题。“最重要的是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转变,从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我管理。”黄曹顺表示,接下来,居民区党支部还将与自管小组一起,就后续改善配套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如推进动迁、开通天然气、维修道路)等工作听取居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