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1-06-22阅读次数: 】
野生动物是城市发展中留存不多的自然财富,野生动物保护也事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松江区通过提升保护区、完善收容救护、开展“禁野”执法行动等措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目前共记录到野生动物25目69科186种,其中两栖类9种、爬行类16种、鸟类144种、兽类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7种,市级保护动物30种。
保护区装上“千里眼”野放基地促进种群恢复
记者在松江区獐保护区的视频控制室内,借助30多个镜头进行观察,发现画面中的几只獐或在林间自由漫步,或悠闲觅食,偶尔还能看到它们“拖家带口”在树林间穿梭跳跃。“这些镜头是獐保护区的‘千里眼’。”松江区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顾旭忠介绍,这些“千里眼”也是“智慧眼”,不仅能够预防盗猎行为,也能在不干扰獐正常活动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其活动规律。顾旭忠说,保护区内的部分獐还戴上了项圈,通过项圈上搭载的专业设备,可以摸清獐的活动轨迹,了解其觅食、栖居习性,从而为将来正式放归大自然进行生境选择时作参考。
獐属于上海本土物种。19世纪80年代,在市郊广泛分布,但由于生境减少、破碎化和过度捕猎,在上世纪初已绝迹。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狗獾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意在形成本土物种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獐扩繁基地,位于松江区叶榭镇的獐保护区,2009年引进第一批40头獐,目前已经扩繁100余头送至上海其他区,保护区内目前存栏81头。除了基础设施的提升,保护区在功能设置方面也进一步完善。顾旭忠介绍,保护区在原来100亩的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增350亩野放基地和宣教基地。野放基地中模拟自然生长环境,通过投入一定比例的公獐和母獐、种植食源性植物、逐渐脱离人工饲养等措施,实现獐回归自然前的野化训练。野生动物保护,首要是保护其栖息地。除了獐保护区,顾旭忠介绍,目前松江境内还有“泖港鸟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域。
救护加“禁野”让野生动物“安居”
松江区野生动物救护站内,在值守人员盛均生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救护站的“新成员”——一只皮毛雪白的狐狸。至此,救护站内包含黑天鹅、孔雀、豪猪、鹦鹉等动物的“大家庭”更加热闹了。“这些动物部分来源于弃养家庭,部分是护林员和群众从野外拾得并上缴。”顾旭忠介绍,为了及时救护这些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等需要救护的野生动物,松江区建立了野生动物收容救助机制,遵循及时、就地、就近、科学的原则,对于救护动物,经过处理后能够身体恢复的,会放归自然,而如果是外来物种,将在救护站内收容养护,或送至周边有饲养资质的动物园等机构。
松江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达19.24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6.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57%,居全市第二。此外,湿地面积有7.3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广阔空间。为了让野生动物“安居”,顾旭忠说,在对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进行积极救护的同时,对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绝不姑息。
去年6月,松江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已经将全区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域全年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及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活动,以及运输、销售、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自去年设立禁猎区以来,松江区保持了严厉打击偷猎盗猎野生动物行为的高压态势,在野生动物保护关键季节、重要时段、重点区域,绿化市容、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委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清风行动”等专项整治。由于鸟类资源丰富,导致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张网扑鸟行为,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协调各街镇、园区及相关单位严格落实林地巡查制度,建立了专门的巡查队伍。去年,全区共计巡查林地面积累计超35万亩,累计巡查人次超1万人,清除各类捕鸟网具50余张。今年的执法行动也在持续进行中。
(上海松江 李谆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