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浜镇的东首有个自然村叫方家哈,“哈”原来写作“罅”,是一个日常很少用的字。年长一点的老人,都知道这个“罅”字。
新中国成立前方家哈村是个“竹尖村”,不成行,也不成埭。由于浜多圩多,村子呈“蟹”形状。圩圩隔断,浜浜不通,道路弯曲,不是当地人,要想走通整个方家哈确实很困难,所以,民间有“九圩十三浜,啥人走通送个大姑娘”的顺口溜。正因为浜多圩多,还引发了一场官司和一个有趣的故事。
事情是由五兄弟填“小娘溇”引起的。当时村里有个叫方老二的佃户,生有五个儿子,靠种二亩租田度日,经常吃了上顿无下顿,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一天,方老二看到小娘溇常年荒芜,无人耕作,就与几个儿子商量,想把小娘溇填平种稻。
小娘溇处在方家哈与鲁家埭的交界处,它既不是浜,又不是圩,是一块低洼地。鲁家埭人见五兄弟要填洼种稻,怎么肯答应?双方争执起来,没有结果,就打起了官司。县老爷接到状子,带着师爷一路摇船来到方家哈。村民们听到县太爷来了,纷纷前来看热闹。县太爷在方老二等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小娘溇”,衙役忙搬了凳子让县老爷坐。县老爷摆出一副臭架子,问方老二:哪块地是小娘溇?“回老爷的话,东边那块就是”。县老爷见小娘溇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有些失望,就叫人把状子递上来。县老爷一看,上面的“罅”他根本不认识,就悄悄问旁边的师爷,师爷也不认识这个字。于是县太爷就对王老伯大声嚷嚷道:大胆刁民,什么哈、蟹?方老二壮着胆子:回老爷,不是螃蟹的蟹,是“罅”的“罅”。县老爷就板着三角脸怒道,只有方家村,那有方家“罅”,这块地是方家村的。说完扬长而去。
从此,方老二就和他的儿子们起早摸黑,把这块地填平,种上了水稻。后来“小娘溇”就成了方家哈的地,改名叫四亩头。有了四亩头,方老伯一家总算能吃上饱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