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扎根基层的年轻面孔:他们坚守在区镇机关、社区和村庄的不同岗位上,忙碌在核酸抗原采样、站点值班、信息采集、宣传引导等具体工作中,他们以实际行动扛起防疫责任,在“疫”线大考中奋力书写青春“答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选调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来自松江区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施婉婷,她目前在林建村驻村。
自1月4日我正式来到林建村,成为村委会家庭的一员以来,至今已有5月有余。在为期5个月的工作中,我经历了节日的欢腾喜悦,也经过了疫情的摔打磨练。在此期间,我一半在村任职,还有一半的时间因疫情等原因与村委保持着线上工作交流。时间与空间,身份与心态,线下与线上,每一项工作都积蓄着能量,每一次走访都加深了感情,每一回沟通都蕴藏着经验。
沉得下身子,要把村民当“自家人”
林建村得益于“集中上楼”政策,辖区仅余查家浜110户村民,实住人口不到270人,而村委要管理的对象却不止这110户家庭,已上楼居民的琐事繁事、生老病死均在管辖范围之内。从村委干部到网格长、党员、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峡移民等,人虽少,群体却不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我意识到村委工作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环是与村民的感情培养,加深对各类群体的多方了解,摸清他们的最大诉求。
“这个活动她们会喜欢吗?”这是在布置“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时,村委会干部胡小菊看了我的方案后提醒我的一句话,对于村里失独家庭妇女,实用且有意义的活动才是真正贴合群体的活动。同样,在与土是宝合作社小杨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当前农业无人化进程与合作社对高职技术人员的用工诉求;在和镇信访办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村内上访群众主体和三峡移民群体的诉求;在和村内外来户的聊天中,可以发现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之间的邻里矛盾。在基层开展工作,从来不是异想天开地去擘画过大过远的图景,结合各家实际,开展不同群体喜爱的工作,才能走近村民的内心。在心中画出村里“社会网络关系图”和“人物群像”,自然也就能听懂村民的声音。
上面千条线,得把工作“串起来”
村委工作是复杂的、多样的,甚至是重复的。小小的林建村,党建、经济、民政、妇联、人居环境整治、平安、综治等各个条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期间,我主要协助党建、宣传、民政、妇联工作,面对上面千条线,有经验的基层“老法师”往往身怀绝技,做到提前预判,把工作“串起来”。母亲节前夕,尽管仍在疫情期间,村里老法师沈双英便预判针对弱势妇女群体妇联条线会有工作布置,而疫情期间失独家庭等作为弱势群体同样需要村委的慰问与关怀,她让我们把工作做在前头,以免一心抗疫而顾此失彼。
同时,在工作实操中我发现,各个条线虽然“各自为政”,但并非毫无瓜葛。3月初是各项节日与工作扎堆的时期,学雷锋、妇女节、植树节、每月便民活动、组织生活会……如何把各项工作都做好,不让工作流于表面、成为形式呢?我提出是否可以以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串联起其他工作,通过提前规划、归并重复、聚焦提纯,做好做优自己的宣传特色,而我心中的那一点光热不仅要付诸在每一次活动、每一份文稿中,更要利用有限的精力努力发挥林建“小而全”、“人少爱不少”的特点。
资源不够足,把各方“用起来”
林建村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少、年轻人更少、党建资源也不多,但可用资源并不少。在寒假儿童关爱活动、五四青年活动开展中,我注意到儿童、青年团委工作开展面临着“人员召集”的难题,而“共建”是借来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邀请其他村参加我们村的活动,或是和城管等部门或村居联合“共建”学雷锋的形式,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能解决村内青年人少等问题。村里的对口法律援助律师、社区民警、三个合作社也都是村内挖掘的“宝藏”资源。
3月,疫情突如其来,封控在浦北的我,与村里开启了线上工作模式。了解到村委会副书记杨建军前往隔离点参加志愿者工作,我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解情况,也注意到在隔离点支援的他也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开启了“双线”作战;与村委的沟通中,我也了解到村里召集起三峡移民的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当起了村里的守门员、搬运员,林建村爱心发屋也组织起“Tony”老师们解决村民的头等大事,而这些也都是林建村特殊的资源与力量。
基层锻炼已快小半年,我感念自己拥有“选调生”这个身份,珍惜现下的锻炼时光,也感到基层工作“压力不小、担子不轻”,更决心要继承并发挥选调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优良作风,不断学习、磨炼自我、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