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扎根基层的年轻面孔:他们坚守在区镇机关、社区和村庄的不同岗位上,忙碌在核酸抗原采样、站点值班、信息采集、宣传引导等具体工作中,他们以实际行动扛起防疫责任,在“疫”线大考中奋力书写青春“答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选调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来自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的选调生朱嘉星,他目前在香塘村驻村。
今年年初,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新浜镇香塘村担任村支书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驻村锻炼。三个多月以来,我从刚入村时担心无法适应村里生活,到现在已经逐步融入村集体,能和村民打成一片。回顾这段时间经历的事情,我深有体会:
于民声处知民生
由于不完全能够听懂土话,刚到村里时村里人并不愿意和我聊天,这让我非常受挫。不行就要多练,操着一口夹生的新浜话,不断交流和走访之后,我和村民们逐渐熟悉起来,村里人也愿意和我聊起家长里短。通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真切体会到了,只有融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真切的知道群众到底需要什么,其实人们的民生需求就是很实在、很基本的要求。基于平时和村民互动打下的基础,这次疫情期间,在帮助村民外出配药、采购日用品等工作中我有了更多、更主动的思考,和村民沟通也更为顺畅,努力践行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朴实誓言。
勿因事小而不为
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非常琐碎,例如外来人口居住信息等基础数据并不完善,想要完善这些数据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好多次我都想着,要不就算了吧,反正这一年也不一定用到。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这些信息虽然短期不一定用上,但毕竟是摸清底数的重要信息,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久而久之数据就越来越难以使用,我们村里对外来人口情况将无法把握。通过和网格长们沟通,我多次前往外来人口租住的房子详细地统计了这些数据,全面了解了本村外来人口居住情况。
这项工作的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因为外来人口流动性强,统计每次测试的基数成了工作难点,而我们基于前期的统计基础,很快就摸清了底数,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支持。通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也让我深切领悟到了,基层事虽小,但都非常重要,只有认真对待每件小事,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人情练达皆学问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文中说,“中国的乡村是一种熟人社会”。在村里,群众基础的好坏往往决定工作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用不同的做事态度去做同一件事,得到的结果有巨大不同。选调生都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村里人往往觉得我们很“金贵”,在做事情过程中有一层隔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虚心向村里的老师、网格长们请教,通过走村了解村民的实际情况,让大家感受到我是非常诚恳地想要在村里学习,想要融入村里的环境,慢慢地他们就能接纳我们,工作的开展也就更加顺利了。
三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村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却很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继续把心沉下来,把脚迈开来,把手动起来,在香塘村土地上挥洒汗水,真正为村里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