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板笔直、身体硬朗,还很健谈,这是记者对67岁的陶木南的第一印象。
陶木南是新浜镇黄家埭村人。平日里,他喜欢写文章,用文字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还是一名党员志愿者,疫情暴发后,他积极为村里的隔离户服务;作为区里的党史宣讲团成员,他积极为青少年宣讲党史和红色故事。
退休后的陶木南喜欢上了读书、写作,这也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方式。“我年轻时曾做过村里的通讯员,为公社的广播站写稿子,退休后,看看报刊、写写东西,比搓麻将打发时间要好很多。”陶木南说。
自从在《松江报》上发表了《趣谈新浜方言》一文后,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收获也颇丰。《思,在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被收录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篇最美游记奖项作品集》中;在松江区图书馆60周年征文活动中,他的《六年情缘》被结集在征文活动出版的图书中;《趣谈我的退休生活》一文在上海远程老年大学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还有《母亲的只言片语》《书城寻宝》《从你死我活的对手,到特赦统战对象》《不能忘却日寇滔天罪行》等多篇文章分获各类奖项。
最近,陶木南还参加了新浜镇首届“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希望能从专业角度学习戏剧,掌握编剧的技巧,提升创作技能。
疫情暴发期间,陶木南作为党员和网格长,主动担当,缓解了很多村里的矛盾。当时,租住在村里的一户人家从外地省亲回到了黄家埭村。一些村民认为疫情严重,这户人家不适合住在村里。陶木南了解情况后,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村民们同意该户人家留在村里居家隔离。
陶木南主动上门为该户被隔离人家送生活必需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安抚他们的情绪。“说实话,我当时也害怕病毒,但我是党员,村民们信任我,我不干谁干呢?”陶木南说。针对被隔离人家不愿意一直居家的情况,除了对他们加强监督外,陶木南邀请该户人家孩子的老师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老陶脑子灵活,有担当,他做事情我们很放心。”一名村民这样评价陶木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懂得感恩,有机会要报答国家。”这是陶木南的母亲经常教育他的话。他的父母都是老师,母亲还担任过乡里的妇女主任,受家庭影响,陶木南一直活跃在基层党建工作中。
“晚间课堂”是新浜镇党委创建的特色晚间学习模式,陶木南担任“晚间课堂”的老师,于是他经常组织网格里的党员到自己家里学习,他的家除了是村里网格党支部的活动地点外,还是法治文化教学点和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点。“老陶为人热心,经常把党员组织起来上党课,他讲得好,我们都愿意来听。”党员秦卫彪说。
宣讲党史需要听课、备课,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陶木南订了好几种报刊,每天读书看报早已成为他的习惯,每当从报刊中看到一些红色故事,他就会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备课本中。“这样的小故事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听。”陶木南说。
去年,陶木南被聘为松江区“茸耀”五老宣讲团成员,经常为新浜镇乃至区里的未成年人宣讲党史和红色故事。他还是“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团成员,向各村居党员宣讲“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