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5-07-21阅读次数: 】
7月16日午后,图书馆被“鼎”悄悄占领。“鼎”字像三足两耳的炊器,稳稳蹲在地上,瞬间把三千年炉火点到我们眼前。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作为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1世纪,它就出现在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历经1500余年的发展,鼎的地位愈发重要。相传大禹曾征敛青铜,铸造九鼎以代表九州。此后,鼎就成了王权象征,代表至高无上与说一不二。接着老师介绍了与“鼎”有关的成语,比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春秋鼎盛等。
动手环节更像一场小型考古。第一步:撕纸。没有剪刀,孩子们全靠双手把纸扯成不规则的条状,毛边就是岁月的痕迹。第二步:围框。这些“碎片”被错落贴在卡纸四周,像夯土城墙,也像考古坑壁。第三步:写甲骨。孩子们在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鼎”字,笔画像刚出土的青铜器,带着泥香。真正的主角是纸鼎。先把鼎形轮廓撕下来,轻轻贴在卡纸中央;再拿起水彩笔,为它“铸纹”。云雷纹、饕餮纹、涡纹……
活动合影时,孩子们把作品高高举起,鼎纹在光里闪动,仿佛仍能烹煮千年的风与故事。老师轻声提醒:“别忘了,鼎的三条腿,一条是文化,一条是创造,还有一条——是你们的脚印。”
我们合上图卷,却听见青铜的余音在耳边回响:下次翻开书页,你还会认得今天写下的那个甲骨“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