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5-06-20阅读次数: 】
活动类别:
时空研学旅行
始发站:
石湖荡镇图书馆
终到站:
北宋开封府
出发时间:
2025年6月14日下午15:15
公元1062年
包拯是怎么成为包青天的?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如同历史的回响,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耳畔回荡。包公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打龙袍》到《铡美案》,包公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公元1062年,时任枢密副使的包拯溘然长逝,但他的名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包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本应踏上仕途,但他因孝顺父母,不忍离家,直到父母双亡后,才踏入官场。从知县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升至枢密副使。他的一生,大多与财政或监督相关,而担任开封府知府,也不过短短一年零三个月。然而,正是这短暂的时光,让他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包拯的为官之道,简单到近乎刺眼。他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以公正无私著称。他活着的时候,只是大宋朝堂上的一位模范官员。他很优秀、很简单、很醒目,却也很孤独。他的离世,却在百姓心中开启了另一场永生。当现实中的强权与诡计横行,人们便把包拯从复杂的官场生态中剥离出来,让他成为对抗黑暗的符号——他越“孤独”,越反衬出公正的稀缺;他越“简单”,越彰显坚守的力量。
正如美国作家大卫·伊格曼所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但包拯却在文化记忆里实现了永生。他用一生的刚正不阿,承接了百姓对“能指望的拯救力量”的集体渴望。他的故事,最动人的正是这种将“简单正义”推向极致的可能。他不需要活得花团锦簇,只需把“为民”二字刻进骨髓,就能让个体生命在史册中获得超越时间的重量。
如今,包拯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正义该有的模样”。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证明:对公平的向往从不会消亡,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符号。即便世界复杂,坚守纯粹的正义,终会被文明永远铭记。
节目后的沙龙特别准备了清廉画扇活动和专属的包拯印章,让孩子们各自挑选喜欢的荷花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扇面图案进行涂色。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梅兰竹菊,傲雪凌霜,代表坚韧、高雅、正直和谦虚。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在心中种下正直廉洁的种子。让他们明白,正义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应有的坚守。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以包拯为榜样,坚守正义,传承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