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12-19阅读次数: 】
活动类别:
时空研学旅行
始发站:
石湖荡镇图书馆
终到站:
北宋开封
出发时间:
2024年12月14日下午15:15
公元1041年
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项印刷史上的伟大革新,传入欧洲400多年后,才由德国人发明了铅活字,使世界范围内印刷术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中国古代,这项技术却没有普及开来。
虽然早在北宋就发明出来了,可活字印刷的市场份额不到1%,其余都是雕版书和手抄书。和当时技术成熟、字体美观的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面临各种难题。在技术难度方面:活字印刷要求更高,要刻制大量活字,要解决版面不平、字距不均、易磨损等问题,每次印前都要排版校对,印后拆板归位,过程繁琐。而雕版印刷只需刻在一个整版上,无需排版即可印刷;在经济效益方面:活字排版需大规模使用识字之人,人力成本高。古代读书人多追求功名,不屑于排版工作,导致人员短缺。而雕版工人无需识字。
从经济学的角度,活字印刷适用的场景只有两种:一种是超过3800页的大部头书,用活字印刷更省钱,比如清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远超3800页,用的就是铜活字印刷。可这种书需求量不大。另一个市场则很窄:民间印制家谱。因为老百姓起名字很少用到生僻字,字库少成本就降了,所以一般准备5000个活字就够了。
活字印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缺少成本优势,但是历朝历代都有人不抛弃不放弃,前赴后继地搞实验。比如元代的王祯、明代的华隧、清代的翟金生,都很痴迷。实验都成功了,但技术也都没推广开。不仅民间,朝廷也没闲着,比如清康熙年间,朝廷刻了25万个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用木活字印刷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但即便是皇家工程,这些活字的下场也令人唏嘘。
其实,活字印刷的原型最早可见于春秋时期青铜器《秦公簋》上的文字,也是先用活字做了模型,然后才浇筑成青铜器的。可见,活字印刷的想法居然比纸的发明还要早很多年。而毕昇的伟大在于具体实现了活字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千年来,中国人在活字印刷上研发不停,有进步也有成果。但每次巨大努力都像烟花,非常灿烂,但很快就归于寂灭。说白了,活字印刷的社会网络还没成熟。创意也许早就有了,但要实现它需要社会合作网络的多点突破。就比如雕版印刷术,如果没有科举制,没有佛教传播的要求,也是很难出现的。
沉浸历史,感悟千年。体验才能打动人心。我们准备了唐诗宋词的活字印刷套装,让孩子们实操体验从排版、刷墨、铺纸、压印到揭纸的全过程,还能挑选自己最满意的一副作品装裱。惊艳于宣纸被揭开的那一刻,流动的诗词,淡雅的墨香,似乎触手可及古人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