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12-17阅读次数: 】
活动类别:
时空研学旅行
始发站:
石湖荡镇图书馆
终到站:
北宋三川口(今陕西境内)
出发时间:
2024年12月7日下午15:15
公元1040年
这一年,宋夏战争爆发。第一场三川口之战,西夏军就用围点打援、半路设伏,把宋军赶来的救兵包了饺子。从1040年到1042年,连续三年打了三场大的战役,每一次都是西夏大胜。宋夏战争打打停停,整个北宋时期,大宋和西夏之间的大战共有五次,双方极限拉扯了将近一百年,最终也没分出胜负。
西夏才两三百万人口,跟接近一亿人口的大宋相比,实力太悬殊了。大宋为什么打不赢?地理劣势是一方面。西夏北依大漠,西临祁连山,根据地在银川平原,往西可以联络河西走廊各个部落的力量,往东有以萧关为核心的地理屏障,与大宋疆域隔着一大片险阻地带。这一带深山峡谷,正是胜利者奇计百出的用兵之地,也是败军之将无处遁逃的埋骨之所。所以宋军只能采取“浅攻进筑”,修筑堡寨逐步推进的方式。但是,堡寨并非坚不可摧,三川口之战中的金明寨就是被诈降让西夏里应外合打穿了,导致西边重镇延州险些失手。
另一方面,西夏常年备战,拥有大量骑兵,机动速度快,在战场信息方面有优势,常常形成在局部对宋军的以多打少,在运动战中分割围歼宋军。反观宋朝,虽然在军队人数和经济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它的农耕生产方式和深度依赖后勤的军队体系,在具体战争中却难以转化为胜势。
1040年10月,范仲淹主持延州方面的作战。他首先是继续密集修筑堡寨,寨和寨之间鸡犬相闻;其次就是屯田,鼓励当地老百姓来种地。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堡寨是军事秩序,是这套防御体系的骨架,屯田是生产秩序,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是这套防御体系的血肉。两者互为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这套积极防御的组合拳确实行之有效,在此后的战争中让大宋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这次战争打了不到五年,宋朝中央财政三司已经是亏空的状态了,标志着大宋的疆域推进到横山地带时,已经是“强弩之末”。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极限,也是财政、资源和治理能力的极限。北宋很大也很富,也还是经不起一场发生在它实力尽头之处的战争,因为它已经战略透支了自己的力量。
启发1
没有什么纯粹的防御策略。真正有效的防御战,通常都有非常进取的进攻战的内核。这就是孙膑兵法里讲的“必攻不守”。
启发2
一个国家有它的能力边界,因时代、技术条件而不同。对个人来说,自我的认知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拓宽的过程。
节目后的沙龙活动继续开展敦煌手绘系列之手鼓。通过前几期的手工锻炼,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