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3-10-12阅读次数: 】
作为松江二十四景之一的“浦江烟渚”,位于石湖荡镇东夏村境内的“浦江之首”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零公里起点处,也是江南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长三角文化的融合之地。
身处恬静淡雅的江南园林景观之中,于盛唐风格的仿古建筑“春申堂”前漫步,自“疏流利运”宝塔向东遥望黄浦江,可见三江汇流处千帆竞航、浩气凛然……近年来,石湖荡镇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紧扣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目标,努力将“浦江之首”打造成村落与景区融合,文化与生态融合,村民与市民共享的城市“后花园”。
立足自然禀赋优势 坚持生态环保为基
作为浦南地区的代表之一,石湖荡镇地处黄浦江上游,而其中东夏村更是有80%区域位于二级水资源保护区,村内无一处小工厂、小作坊,已成为国家地理认证标志——“松江大米”的主产区之一,村域内遍布公益林、涵养林,现绿化总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林木覆盖率达23.93%,是天然氧吧。
然而正因如此,难以大规模开发也成了东夏村文旅融合道路上的一大挑战。近年来,东夏村始终明确“浦江之首”的功能定位,把握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浦江之首”的开发。立足自然禀赋优势,以强化旅游功能为引领,打造水路原点和节点枢纽,使“浦江之首”成为松江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坚持生态为基,保持和提升田园风貌,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理念,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打造都市的绿色港湾。
位于“浦江之首”景区内的水文化展示馆就是生态文化传承的一大有效载体。馆内陈设由水之源、水之脉、水之治、水之兴四章节组成,平日有村民志愿者组成的讲解团向游览者详细讲述水发源之地、松江和上海水系历史演变过程、治理江水和因水而繁荣的事件,感知浦江水资源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未来还将进一步把上海的根文化与水文化深入结合,提升“春申文化”的标识度,丰富浦江文化展示馆的文化内涵,吸引非遗项目和作品入驻,进一步将其打造成“水情教育”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
而针对东夏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情况,石湖荡镇采用平移建设、集中居住的方式进行归并,推进宅基地减量。规划保留2个自然村,归并8个自然村落,通过村庄布局优化和风貌设计,依据原有自然村落,保留乡村肌理,充分体现江南风貌特色,又富含松江传统民居的特点,着力打造“10分钟”农村新社区生活圈。串联景区与村落的影视路,获评为市级最美乡村道路第一名;平移项目区现代化管网全覆盖,与互联网融合的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党群服务站、社区服务大厅、联勤联动室、综合文体活动室、社区议事协商室、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室等“五室一厅”的高品质乡村公共空间不断完善。
强化三产联动融合 亮出乡村文旅新名片
石湖荡镇东夏村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推进乡野休闲,以“浦江之首”为规划起点,依托慢行系统景观提升项目、保留村落有机更新项目、荡里有米产业社区等建设,对浦江之首1800亩区域统筹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对“浦江之首”进行定位功能研究,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松江大米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不断提升现代化农业装备配套水平及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实现机农一体化全覆盖。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以绿色丰产创建为发力点推动家庭农场高效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强化杂草稻等病虫防治防控力度,形成长效化管理。
注重三产联动融合,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以“互联网+”推动优质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青年农创、文创人才回乡发展,通过村落全域旅游、产业绿色升级,带动生态富民。在项目设计上坚持“宜融则融”,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精神融入旅游资源、场所、设施和空间,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文创商品等新业态,如特色大米品牌“南小江”和衍生产品“荡里有米”大米饮品。在行业开发上坚持“能融则融”,将融合理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构建“文创+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种养+功能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以文旅产业带动农业科技应用支持、农业人才培养发展,开设休闲采摘区、农耕体验区等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农业公益推广,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助推农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石湖荡镇东夏村以产业绿色升级带动生态富民,联合上海浦江之首乡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上海思尔腾茸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全力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产业,为本村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我一直觉得,能在自己的家乡,做自己专业的东西,是一件幸福又幸运的事情。”东夏村的村民郁洁琼之前在上海市区工作,自东夏村平移归并项目实施后,她便搬回了集中居住的新宅。如今,她已是“荡里有米产业社区”的一员,在家门口经营着一家名为“有米茶点”的甜品店,致力于开发更多以“米”为卖点的特色产品。像郁洁琼这样的村民,在村里绝非少数,凭借“薪金+租金+股金+税金+公益金”的“4+1”增收体系,“荡里有米产业社区”有利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10万元。
为深入打好乡村文旅新名片,石湖荡镇东夏村在景区建设中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可能。转变宅基地零星出租、分割群租的陈旧观念,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合作经营开发宅基地,并引入专业第三方,开设精品民宿、商铺,推动农村土地与农宅更高效、集约地利用,健全完善收益分配体系,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增产增收,令“浦江之首”这座美丽的城市“后花园”愈发生机勃勃。
据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8条”中,由石湖荡镇推出的以“浦江之首”为核心,围绕其黄浦江起始点的水文禀赋,穿插“有米社区”米文化文旅体验的“荡里浦江 有米有你”旅游线路成功被收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