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小昆山镇】关于《小昆山镇关于制定小昆山镇二陆文化图书馆、体育馆项目初步方案(草案)》 专家论证情况的报告
【小昆山镇】关于《小昆山镇关于制定小昆山镇二陆文化图书馆、体育馆项目初步方案(草案)》 专家论证情况的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6 阅读次数: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工作规则》等相关规定,2023914—1010日期间,我镇组织开展《小昆山镇关于制定小昆山镇二陆文化图书馆、体育馆项目初步方案(草案)》专家论证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专家论证的形式

2023914—1010日,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导、同济大学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教授,上海城市规划行业协会教授级高工叶贵勋,上海教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春晓,三位专家就《小昆山镇关于制定小昆山镇二陆文化图书馆、体育馆项目初步方案(草案)》进行了书面论证,位专家均作出反馈。

二、事项的论证意见

(一)必要性

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十四五规划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高质量建设人民满意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至关重要的五年。特别是松江新城作为未来人口重点导入地区,将按照优于中心城的标准梳理制定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供类型丰富、覆盖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十四五规划强调,人文松江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品质彰显新魅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立体均衡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促进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配送更精准,提升文化惠民的供给水平和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实施基础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鼓励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类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同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休闲运动好去处。因地制宜增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到 2025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6平方米左右,实现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 85%左右。

松江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丰富文化品牌内涵,高品质规划建设二陆读书台,弘扬二陆文化精神,彰显祖帖故里地位,深入打造文以载道与艺术滋养的最佳体验地。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实施六百工程建设,本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 3 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 48%,成为上海市领先的全民健身活力地区之一,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区。

本初步方案(草案)加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项目建设将为小昆山镇居民营造良好的城镇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体育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更好地服务于小昆山镇的居民,为小昆山镇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可行性

本初步方案(草案)的编制过程符合要求,所有条款均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本初步方案(草案)于2023810日至202399日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征询期间,共收到相关意见和建议0条;小昆山镇人民政府20238月书面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未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小昆山镇20238月召开《小昆山镇关于制定小昆山镇二陆文化图书馆、体育馆项目初步方案(草案)》座谈会,参会代表均表示无意见。

(三)科学性

项目选址于《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SJS4-00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中的16-04地块,上海市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23731日拟同意《关于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SJS4—00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41316 街坊、SJS40003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020305—09街坊局部调整》,即16-04地块用地性质由科研设计用地(C6)调整为文化体育混合用地(C3C4)。

三、修改意见

专家组经过审核,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补充上位规划。

2.在后续设计方案中需注意:

1前广场的设计是项目设计重要方面;要对交通流线合理设置,包括非机动车停车等。

2)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合理设置无障碍设施。

3)对各功能区的净高进行合理划分。

4)对建筑屋面造型形态等进行方案比选;优化建筑立面,能体现现代化又能体现建筑功能特色。加强功能需求和规模分析

5)提前完善市政电力、上水等资源供应方案。

6)针对地下空间,应合理考虑防火分区、人流垂直疏散等。

以上建议全部采纳,相关意见在后期设计中深化完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