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洞泾镇】《松江区洞泾镇沪松公路相邻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草案解读
【洞泾镇】《松江区洞泾镇沪松公路相邻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草案解读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9 阅读次数: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隶属于松江区洞泾镇,涉及长欣、光星、砖桥、渔洋浜四个居委会。洞泾镇位于松江城区北部,东连新桥镇,西傍佘山国家级度假区,南邻中山街道,北接泗泾镇;紧邻松江新城,距离虹桥枢纽13公里,是松江东北部城镇圈和G60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总面积24.52平方公里。本项目全部地处洞泾镇城镇开发边界内,距离12号线延伸段1-2公里。如图1、图2

1 洞泾镇区位图及本项目位置示意图

2 本项目区位图及周边交通区位情况

二、改造的必要性

2.1是落实区十四五“10+X”空间战略的“催化剂”

十四五规划将引入12号线向西延伸的三个站点布局在洞泾镇。规划中的“洞泾未来湾”是现代科创高地、公共服务中心及“TOD引领的科技港湾”。本次拟建的“城中村”项目皆位于地铁站点周边1-2公里范围内。改造项目将充分激活洞泾地铁站点的TOD开发效应,带动原贸易城1平方公里片区整体开发,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

2.2是助力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粘合剂”

本次改造加强了洞泾板块同周边泗泾、九亭、新桥、九里亭街道等片区的产业分工有机联系,加速推动形成产业分工更加合理,优势互补的工业核心板块圈。同时,本项目通过规划产业地块“腾笼换鸟”,为高级产业载体和商业配套预留空间,为洞泾引进和孵化高质量企业提供空间基础,加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给洞泾镇带来新的机遇。

2.3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城市面貌的“助推剂”

有序开展“城中村”的认定和改造工作,是本市实施“民心工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举措。目前,洞泾镇面临着配套设施水平与社区需求不匹配等城镇发展问题,区域内缺少高品质、强吸引、高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养老、医疗等社区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利用本次“城中村”改造,可以更新老旧街区,完善形成开放立体、具有生命力的高品质新街区,为本地居民营造交往、交融、交心的社区基础环境及人文氛围,增强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次改造从切实保障人民需求的角度出发,是履行“民心工程”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下决心、抓实干,踏踏实实为当地百姓服务的坚定信心。

三、改造的亮点和特色

本次改造将着力强化洞泾镇整体片区功能强化,通过改造项目进行改造范围内及周边衔接地块的旧改翻新,完善城市整体设计及功能塑造,强化洞泾“精而强”产业核心,打造“小而美”城市街区,形成“新而活”和美家园,整体支撑松江成为“科创、人文、生态”新片区。

3.1塑造人工智能核心区,衔接G60科创走廊,打造科创高地

洞泾镇规划定位为“人工智能科创小镇”,因此本次改造将着力塑造核心片区产业功能。通过将沪松公路两侧城镇建设区范国内集体建设用地上“脏、乱、差”、形态破旧的房屋进行拔点改造,有效整合零散土地,腾笼换鸟,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科创要素集聚。

3.2形成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以产城融合为主线,打造城市客厅

本次改造统筹考虑,以“城市设计”先行,从更高层面精准把握本项目改造要点,统筹解决城中村周边道路、河道、区域形象、产业载体等因素;同时本项目以沪松公路快速化改造为契机,大力推进沪松公路沿线综合整治,重塑沪松公路城市形象轴面貌。通过本次改造,打通东西向交通联系,进一步强化工业区和集镇区的连接。打破原来产城割裂的现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本次改造完善了基础建设,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能级和服务水平;大力改善城镇形象面貌 ,加速实现洞泾城市客厅“建筑可阅读、滨河可休憩、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建设目标。

3.3提升改善民生先行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打造和美家园

洞泾镇缺少高品质、强吸引、高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及便民惠民的高端社区级配套设施。本次改造通过设计引入“创享汇”、“市民中心”、“成人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功能完备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服务,提升本地居民归属感幸福感,打造形成“社区圈层”内的交往、交融、交心的和美家园。

3 “城中村”改造鸟瞰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