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关于印发《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9 阅读次数:

 

 

 

 

 


关于印发《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科、部、中心、科技馆:

现将《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上海市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5年3月19日     


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起步之年,区科委将坚持G60科创走廊走深走实与策源地强基固本“两手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手抓”,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直面裉节、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奋力一跳,在增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创新策源能力上闯出新路,在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上勇担重任,不断塑造“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优化顶层政策谋篇布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推动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强基固本。持续放大国家战略重要平台溢出效应,着力在承接国家重大科创项目和改革创新举措上先行先试,推动市级政策落实落地,争取尽快出台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以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破解当前制约松江科技创新发展瓶颈。加强战略全局思考谋划,紧扣国家和市级层面战略,立足松江科技创新发展实际情况,围绕6G产业、生物医药、大学城科创源建设等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提升规划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

(二)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生态。推进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项目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建立“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机制,组织开展前沿科技领域问题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探索在重大项目和工作中成立专班的机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协调解决科技项目推进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企对接高效合作新模式。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分析研判,鼓励街镇园区引进布局高能级科研平台及科技项目,并指导街镇根据自身产业定位制定出台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政策,营造全区良好科创生态。

(三)提升科技企业服务能级。建立健全政策定期发布、实时更新机制,积极关注、跟进市区各项政策制定出台,形成区科委《政策问答》手册,确保政策及时、广泛传达至区内相关单位和企业,吸引项目、人才、资本、服务机构等科创要素集聚。强化科技部门力量,依托“科技项目经理人”建立“项目专员制”,完善项目专员主导、里程碑式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对项目进展进行全流程精准服务,推进首席服务专员全程跟办帮办,加快产业项目推进落实。

二、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四)优化创新主体培育机制。打造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持续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80家,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代表松江科技创新“硬实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优化完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政策支持,扩大政策行业扶持范围,重点挖掘合同资源,尤其是亿元以上大额合同数量,争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9亿元以上。抓实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优化项目申报、项目路演、项目立项等工作,遴选好区级分赛点,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挖掘出一批“硬科技”项目。

(五)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增强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引领作用,营造“多元化”科技研发生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依托各类科技企业,提升企业申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出一批“高精尖”水平的项目,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典型案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修订《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办法》,关注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项目、两重项目布局,在区内开展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大仪共享等项目,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六)加快科技园区载体高质量发展。优化张江高新区松江园区划调整,推动“一园一方案”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围绕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智能终端等产业前瞻布局,为松江园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入挖掘松江大学城周边地块的潜力,整合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等各类公共资源,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示范项目。推进松江科学仪器产业园建设,编制形成《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导入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促进全区科学仪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关注载体的产业集聚度、管理服务能力和孵化绩效,争取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2-3家。聚焦未来产业成果转化,备案一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培育基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前沿项目引培。

三、强化创新要素高效整合,加快畅通科技资源匹配通道

(七)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培育工作。建好用好重大科研平台,推动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市智能康复研究院、同济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究院、复旦超硅研究院、Wiley-G60知识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持续产出科技成果。强化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创新引导机制,计划出台《松江区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量产中心等,促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与转化。

(八)深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做好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推荐,进一步做好科技部创业领军人才、“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与青年项目等各类科技人才培育、举荐和宣传,开展“上海科学技术奖”提名推荐工作,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活力迸发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开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U30青年创业榜单系列活动,升级榜单发布形式,采用1场发布会+N场论坛模式,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年度科技盛会。更好发挥院士专家高端智库作用,推动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计划出台《松江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全年力争成功创建15家,总量突破120家。

(九)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快制定并出台《关于创新“拨投结合”模式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方案》,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赋能区内“早、小、硬科技”企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积极开展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梳理区内各个银行科技金融产品,通过扩大金融伙伴计划的实施范围,制定针对性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重点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板块的科技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筑牢科技信贷助力初创型企业优势。

四、增强科创产业竞争优势,全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十)激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按照生物医药产业全年产值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市区协同、经开区、街镇联动,形成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图谱报告,加强产业分析,编制专项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化发展路径。同步修订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立足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需求,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强化产业链协同,围绕“研发+临床+制造+应用”,提供全覆盖、全流程、一站式精准服务,积极瞄准优势细分领域加强企业招引和培育,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致力打造高能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十一)促进科技服务业持续增长。促进行业结构优化,支持区内以自研自用向提供科技服务转型,全年实现科技服务业营收增幅10%,培育高质量新业态、新模式。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积极落实《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研究制定松江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全链条技术服务,增强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服务能力,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健全工作协同机制,与区内相关部门开展定期工作对接,压实各街镇、经开区主体责任,全面挖掘纳统潜力企业,营造全区科技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

(十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推进前沿技术重大突破。一体化推进第六代移动通信未来产业集聚区、6G信通智谷未来产业园和6G信通智谷孵化器建设,积极争取承接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提升松江区在6G产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承办“2025年全球6G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推进6G信通智谷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从人才、资金、基地、平台、专利等方面加强政策设计和服务保障,全力以赴打响6G品牌。开拓脑机接口未来产业,计划出台《松江区脑机接口行动方案》,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推动临床试验与应用,加速脑机借口产品化,积极培育产业创新生态。

五、推进科普科创两翼融合,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社会氛围

(十三)发挥科协组织体系优势。进一步激活科协组织活力,在延续街镇科协、科协常委年度闭环式走访调研机制的基础上,将园区科协、学协会等组织纳入走访调研范围,加深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全区科协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以活水协同创新园科协建立科协组织为契机,引导鼓励新领域、新赛道园区、企业加入科协组织,发挥科协组织带动效应。搭建创新链接平台,联合园区科协、企业科协、街镇科协以及学协会等基层科协组织,汇聚不同类型组织的优势和资源,加强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合作。

(十四)推动科普工作提质增效。汇聚科普资源,发挥科学传播联盟在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方面的作用,推动不少于60家科研机构、实验室、科普基地等科普设施向公众开放,建立健全具有松江特色的科普供给体系。推动科普品牌建设,加强与街区、园区、社区的联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进建设“一区一特”、“一镇一品”科普品牌体系,组织策划第二期“产品变展品”临展,不断提高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水平。提升科普活动影响力,开展“科技节”“科普月”“科技下乡”等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配合做好“时空智联低轨卫星应用创意大赛”相关筹备和组织工作,把科学家精神、科学知识、科技成果送到群众身边。

(十五)促进科普阵地做大做强。切实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启动《松江区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全年创建不少于3家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持续推进“社区书院”“科技小院”等基层科普服务载体的建设,力争创建1家市级社区书院、1家市级科技小院,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大师课堂”、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等品牌活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馆校合作”机制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区科技馆社会效益,携手兄弟科技馆探索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办好“江浙沪一小时科普圈”松江站科普联合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普品牌。

 

上海市松江区科委办公室          2025年3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