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中山街道居民区开展党建引领“宜居近邻”实施方案》的通知
- 索 引 号:003001N-012024051488
- 主题分类:民政、社区
- 公开主体:中山街道
- 发文字号:松中委〔2024〕38号
- 成文日期:2024-05-09
- 发布日期:2024-05-09
中共松江区中山街道工作委员会
松中委〔2024〕38号
关于印发《关于中山街道居民区开展党建引领
“宜居近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现将《关于中山街道居民区开展党建引领“宜居近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中山街道办事处
2024年5月9日
关于中山街道居民区开展党建引领
“宜居近邻”实施方案
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山街道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社区治理活力,增进邻里互动,重塑邻里关系,提升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显温度,拟在全街道开展党建引领“宜居近邻”项目指导,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施主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聚焦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标准民生服务,全面升级“科创中山、乐居家园”五大行动计划,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中山”,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二、实施内容
(一)开展“邻里嘉年华”活动
1.主办单位
单个居民区、多个居民区联合或片区联合等皆可
2.参与对象
辖区内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党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社会慈善力量、志愿者团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
3.活动时间
每年5月或10月
4.活动地点
小区内公共场地或其他社会资源场地,具体地点由主办单位自行确定
5.活动内容
结合各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需求取向等,邻里嘉年华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可自由组合搭配:
(1)体育健身类:篮球等球类健身、舞蹈健身操比赛、社区迷你马拉松、趣味运动会等。
(2)游戏竞技类:棋牌竞技、桌游比赛、宠物大赛、亲子互动游戏等。
(3)文化艺术类:文艺汇演、歌唱大赛、天台音乐会、纳凉晚会、书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
(4)生活服务类:理发、修理小家电、修鞋、磨刀、量血压、配钥匙、健康义诊、消费维权、法律咨询等。
(5)节日庆祝类:结合元宵、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
(6)联谊交流类:社区集市、慈善义卖、新老居民互动、闲置物品交换、美食小当家、帐篷露营节等。
6.活动流程
每次活动由主办单位牵头,组织工作人员明确具体分工,引导、鼓励辖区内多元主体、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有效整合辖区资源,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邻里氛围。
(1)提前报备活动方案。主办单位应当提前展开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愿望,至少在活动前两周将活动方案发送至社区自治办进行报备,鼓励各居民区开展形式创新、载体丰富、特色突出的活动。社区自治办也将对活动方案提出指导意见,活动前一周确定方案。
(2)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主办单位要根据活动方案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提前约请相关单位、领导、嘉宾等前来参与,同时负责当日活动的会场布置、人员组织、签到引导、主持及摄影等工作,有其他需求的也可联系社区自治办。
(3)认真做好活动总结。主办单位需在活动结束后一天内及时撰写相关经验做法、信息简讯等上报社区自治办。
(二)开展睦邻楼组共建活动
1.创建目标
楼组是社区居民户内家庭生活向户外社区社会交往的延伸空间,也是撬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支点,把睦邻楼组共建作为重要着力点,打造一批环境温馨整洁、邻里融洽互助、事务民主协商、居民高度自治、活力充分激发的睦邻楼组,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让楼组成为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强大引擎,更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创建范围
每个居委会至少创建3个睦邻楼组
3.创建时间
全年
4.创建类型
坚持自主导向,创建类型不预设范式,应结合居民区实际情况进行创建。可创建熟人社区楼组,将楼组内部空间或楼组睦邻团队打造为凝聚社区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创建和谐家园楼组,将存在于楼组内部的矛盾进行化解,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创建睦邻友好楼组,挖掘和培育楼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楼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创建特色主题楼组,将楼组营造成党建、法治、环保、孝亲等不同主题的社区文化场景,进而参与社区文化营造;创建自治共治楼组,引导业主自治,将社区热点议题嵌入楼组自治议题,或在社区热点议题中贡献楼组治理的经验和智慧等一系列类型。
5.创建内容
建立“街道统筹指导、居委会搭建平台、楼组自主打造”的工作机制,探索实施睦邻楼组共建模式:
(1)打造睦邻空间:楼组居民应当共同爱护楼组内外环境,保持楼道干净卫生、公共部位整洁有序,无高空抛物、乱堆物等现象,楼道内照明设施、门窗等公共设施应当保持完好。在不妨碍消防安全、公共通道的前提下,居民可适当布置装饰物、绿植花卉等美化楼道。
(2)组建睦邻队伍:居委会要注重评估楼组长和楼组骨干的政治素质、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选优配强睦邻队伍。挖掘、推荐在职党员等优秀居民作为“第二楼组长”人选,支持“第二楼组长”协助楼组长开展楼组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培育楼组志愿者。依托校地合作机制,鼓励外聘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楼组长助理”,引入新概念新机制新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完善双向服务机制,加强对楼组骨干的关心关爱,做好对楼组长和志愿者骨干的慰问工作。
(3)开展睦邻活动:打造楼组直接服务居民功能,设置“便民角”等便民服务载体,提供一定便民物品或设施,开展便民活动。倡导楼组居民自发开展“扶老”“帮困”“解难”行动,针对楼内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邻里结对互助,及时将弱势群体的信息反馈至居委会。鼓励居委会、社会力量和居民联系牵引服务资源下沉楼组,为楼组直接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多方面支持。
(4)营造睦邻文化:利用党群活动阵地、社区公共场所等营造睦邻文化宣传氛围,弘扬“远亲不如近邻”理念,通过社区举办“邻里嘉年华”、“新时代好邻居”评选等向上向善的活动,为居民相识相熟、增进感情提供载体。鼓励有爱好特长的居民创作、展示楼组文艺作品,主动参与楼组建设,支持楼组居民自行组织或跨楼组开展睦邻活动,营造温馨和谐、互助友善的楼组氛围,打造楼组人文特色,凸显楼组品牌。
(5)倡导睦邻协商:居委会应充分发挥楼组长、志愿骨干作用,指导楼组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实现楼组协商议事日常化。楼组长应牵头召集楼组骨干定期或不定期讨论楼组公共事务,关系到本楼组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及时交由居民民主讨论,居民区要确保信息充分上传下达,通畅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并对楼组提出的公共议题、需求做好回应。
(6)培育睦邻情感:倡导楼组居民睦邻友爱,自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楼组长、睦邻志愿者应主动做好矛盾劝解疏导,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应当报请居委会搭建调解平台。涉及居民共同利益的楼内矛盾,应通过楼组议事协商机制开展民主协商,形成合理解决方案。对于涉法涉诉问题,引导居民理性表达诉求、通过合法程序解决矛盾,鼓励居民中的专业法律人士为邻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7)创优睦邻楼组: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成为睦邻楼组的示范和表率,在楼组创建中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吸引年轻力量参与睦邻楼组建设,提高居民社区事务广泛参与度。形成评审机制,对楼组创建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评定挂牌,对示范睦邻楼组和优秀突出个人进行表彰,持续激活居民自发参与意识。
(8)讲好睦邻故事:通过举办座谈会、交流会、总结会、实地参访等形式对睦邻楼组共建工作进行做法交流、经验分享等,不断丰富睦邻楼组建设人才库,让做法与经验得以延伸和辐射。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纸媒、短视频、广播等宣传矩阵对示范睦邻楼组和优秀突出个人进行适时推送推广,扩大示范效应。
(三)开展“新时代好邻居”评选活动
1.评选方式
各居民区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家庭自荐、邻里互荐、楼组推荐、社区互评等方式进行推选,全街道共推选100户“新时代好邻居”家庭,并从中评选出10户“新时代好邻居”标兵家庭。通过选树一批典型性、先进性、示范性强的“新时代好邻居”,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持续营造社区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2.评选时间
每年4月-5月
3.评选标准
(1)家庭成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2)家庭成员在社区日常生活中有和睦相处、邻里互助、友爱相亲、急难相救、志愿奉献等突出或感人事迹;
(3)家庭成员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专业特长和有益经验,长期、积极参与和指导小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对外引资源、促共建,关心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具有一定代表性;
(4)家庭成员能够积极参与网格管理,主动发挥监督“探头”作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针对不良现象和突出问题建言献策;
(5)整个家庭在社区中、社会上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评选过程中,应注重聚焦文明城区创建、物业管理、应急管理、卫生城市创建、绿色低碳发展等职能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者;主动参与民主协商实践、自治共治、社区议事厅、社区营造等社区治理工作中的社区乡贤、达人、积极奉献者。
4.评选流程
(1)推荐阶段:各居民区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评选标准,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通过家庭自荐、邻里互荐、楼组推荐、社区互评等形式进行初步推荐。
(2)互评阶段:各居民区收集整理初步推荐清单,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组织居民进行评议,经民主协商确定最终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再梳理材料开展申报。
(3)审核阶段:社区自治办初步审定基层申报情况,开展网络投票,进行综合评定,开展最终遴选工作。
(4)表彰阶段:评选出100户“新时代好邻居”家庭,其中包含10户“新时代好邻居”标兵家庭,在街道社区工作会议上进行颁奖授牌,并适时通过媒体资源进行公示、宣传,形成正向宣传效应。
(四)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计划
1.培育对象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生活在同一或相邻社区内的居民群众,因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志趣目标定期开展活动,自发组建的、成员相对固定的群众性组织,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宗旨。包括志愿帮困、社区事务、文体活动、文化学习、技能传承、公益慈善等多种类型。
2.培育目标
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逐步实现政府治理和团队自治的有机结合,在社区社会组织充分“自转”的同时,有效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增进社区友爱睦邻等方面实现“公转”,使社区社会组织在打造睦邻社区的工作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3.培育措施
(1)完善分类管理。居委会应对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排摸,完善备案登记和台账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及时清退僵尸型社区社会组织。由居委会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制定简易章程、活动制度和服务规范,规范团队内部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应建立工作台账,记录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成员名册、服务范围、活动场所、重大活动等事项。
(2)明确培育重点。重点培育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为社区提供民生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聚焦为“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引导中青年组建社区社会组织,围绕社区需求常态化开展团队活动,参与解决社区治理问题。
(3)培育团队骨干。街道定期举办社区社会组织骨干培训会,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鼓励居委会开展团队骨干推优活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居委会工作开展的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并在其参与社区协商、反应居民诉求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4)引导提供精准服务。居委会应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切近群众的优势,利用社区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结合“四百”大走访、“123456”巡访制度等线下方式,收集、梳理居民需求,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志愿关爱服务、平安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针对“一老一小”群体、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服务。
(5)发挥议事协商作用。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协商,加强与社区两委班子、业委会、小区居民、驻区单位等多方交流,协助社区居民有序规范表达利益诉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6)打造特色社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结合本社区特点和实际需求,积极打造儿童友好、老年人友好、无障碍小区等各具自身特点的多元化社区,重塑社区的设施功能和空间资源,打造特色民生场景,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五)深化“网格+邻里”共治模式
1.工作目标
网格是社区中的最小单位,深入推动中山街道“二级社区三级管理四级网格”创新管理模式,立足网格化,融入微服务,实现力量在网格沉淀、工作在网格联动、矛盾在网格化解、任务在网格落实,居民“出门就到服务点”,议事、办事更加“零距离、有温度”,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2.主要任务
(1)引导多元主体融入。健全网格运行机制,将辖区内党建引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等网格功能统一整合成“一张网”,促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居民自治有机衔接。充分调动辖区退休干部、报到党员、居民积极分子等担任网格信息员、楼组长、党小组组长、居民代表;用好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建共建单位、个体工商户、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社会力量;继续引导、支持社区团队、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逐步形成“网格+”的服务模式,力争微事网格办、小事社区兜、大事街道统筹接,不断提高网格内自治共治能力。
(2)深化网格协商议事。将基层协商民主贯穿于网格服务管理的全过程,立足居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自下而上梳理出网格服务管理内容,形成“群众上传问题——网格长下派任务——网格成员线下处置——群众评价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搭建议事平台,丰富协商主体,重点围绕环境改造、民生实事、业委会组建、物业规范运作等居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挖掘网格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热心居民、专业人士等作为议事代表,发挥其威望优势、资源优势、经验优势和熟人优势,促成协商议题有效解决。
(3)开展网格睦邻活动。以四级网格管理模式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睦邻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打造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共同体建设。调动网格内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群众等开展帮办代办助邻服务,加强对弱势群体、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邻里活动和志愿服务,促进居民互助、资源共享。
(4)办实网格民生实事。聚焦居民群众“微生活”,建立网格民生事项动态清单和党政机构、社会力量、居民群众各类资源链接机制,通过“网格+”延长工作手臂,提供小区微服务。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征集网格内惠民小项目、公益微项目等,推动社区居民自主提案、自发组队、自觉参与、自我服务,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与服务的内生动力,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深入推进居民区开展党建引领“宜居近邻”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稳定有序进行,街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履行主体责任,理顺各项工作机制,保障必要的资金需求和政策支持。
(二)落实经费保障
规范使用街道财政资金,做好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鼓励居委会整合社区资源,引导驻区单位、基金会、志愿者、高校等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中山社区基金会资金筹措功能,为活动开展提供若干灵活小额资金资助。
(三)确保取得实效
坚持结果导向,街道将围绕实施方案,出台具体工作细则,细化操作手势。各居民区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广泛动员,以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积极打造社区睦邻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社区治理更有温度和风度。
(四)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推广,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引路。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单位、个人和做法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表彰。依托府城微中山等新媒体集中开展阶段性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5月11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