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关于《松江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关于《松江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8 阅读次数:

一、发展目标

聚焦 “科创、人文、生态”的总体目标,分阶段提出松江区 “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愿景,打造成为上海都市站城一体发展典范、交游融合实践样板和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阶段(2023-2025年):到2025年,“强枢纽、富通道、多模式、高融合”的交通框架基本建成“四网融合”的交通布局进一步完善。

第二阶段(2026-2035年):到2035年,形成“外达内畅、集约绿色、智慧韧性、品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30、45、60的出行目标,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标杆示范的交通强区

二、具体任务

围绕交通强区建设目标和松江发展特征,制定六个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并提出两个阶段的预期成果。

任务一:构筑枢纽衔接、复合高效的对外交通网络。结合松江高等级枢纽建设,打造沪湖、沪杭“双通道、多条线”的对外铁路格局;以G60莘砖公路匝道、S32玉树路立交、G1503广富林立交的规划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对区域的服务功能;以松江国际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的规划建设,打造与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相适应的物流体系。

2025年,基本实现30分钟到达近沪城市和虹桥国际枢纽45分钟到达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到达苏州、湖州、嘉兴等上海都市圈主要城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松江复式枢纽,实现与上海都市圈8个城市1小时全覆盖。

任务二:建立功能融合、区域支撑的轨道交通系统。谋划由嘉青松金线、东西联络线、轨道交通9号线、轨道交通12号线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打造便捷的轨道交通接驳换乘设施(围绕轨交12号线洞泾站构建特色水陆联动枢纽、围绕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南站、醉白池站的两网融合换乘枢纽),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2025年,轨道(中运量)站点步行50m范围内公交站点接驳率达到90%以上;到2035年,全面建成“多模式、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新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含中运量线)提升至30%

任务三:构建路网畅达、连通高质的区域道路体系。完善对外骨干路网(金玉路功能提升和沪松公路快速化)、打通区区断头路、重点区域道路配套(松江枢纽集疏运道路系统、“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提档升级)。

2025年,建成区全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公路(乡、村道)提档升级项目完成200公里以上。2035年,实现街镇内部15分钟可达,新城内部、新城与各镇之间30分钟可达,区内各镇之间、各镇与松江枢纽45分钟可达

任务四:打造层次清晰、便捷舒适的地面公交服务。通过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中运量和骨干公交走廊)、完善公交枢纽场站设施(建设铁东、九里亭、佘山等公交枢纽,强化枢纽对区域发展的支撑;推动停保场建设,实现公交车辆的夜间100%进场)、智慧赋能(车辆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公交车辆全过程安全监管)等措施,提升公共交通网络服务水平。

2025年,新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100%。到2035年,结合轨道交通市域线、市区线,完善区内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多层次的线网结构,全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行)达到35%

任务五:塑造动静协调、绿色低碳的特色交通。从高品质静态交通(通过停车设施总量增加和资源错峰共享、差异化的供给等措施缓解停车矛盾)、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推进文汇路等慢行空间品质)、科技赋能的智慧出行(G60智慧高速、智慧停车场库)等方向进行推进。

2025年,重点地区通过加大停车供给和服务优化,停车矛盾有所缓解;全区智能联网信号机占比达到50%。到2035年,制定差别化的停车发展政策和策略,实现区域动静平衡;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大脑交通应用场景;全区智能联网信号机占比达到100%。

任务六:共建协同共治、精准高效的交通治理体系。重点从构建货畅其流的货运通行环境、提升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完善多元共治体系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交通治理环境。

2025年,进一步强化货运精细化管理,提升交通治理的社会参与度。到2035年,建成功能清晰的城市货运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