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松江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上海方案》的决策部署,聚焦“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总体目标,构筑“外达内畅、集约绿色、智慧韧性、品质高效”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经区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将《松江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2024年1月9日
松江区交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上海方案》的决策部署,坚持交通先行,全面推进交通强区建设,结合松江区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人民向往之城、人才奋斗之城、独具魅力之城、历史人文之城”为奋斗目标,大力弘扬“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新时代松江精神,牢固树立“建设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西南门户枢纽,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总体定位,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建设提供支撑。
二、发展目标
聚焦“科创、人文、生态”的总体目标,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引擎、松江枢纽为锚固、多层次立体交通网为支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底色,构筑“外达内畅、集约绿色、智慧韧性、品质高效”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为上海都市圈站城一体发展典范、交游融合实践样板和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强枢纽、富通道、多模式、高融合”的交通框架基本建成,“四网融合”的交通布局进一步完善,枢纽能级显著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智慧绿色初具亮点的交通新格局初步形成。
形成“外达内畅、集约绿色、智慧韧性、品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标杆示范的交通强区。
——外达内畅的基础设施网络
强化松江客货复式枢纽功能,通过枢纽强化、通道扩展、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造畅联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依托松江枢纽,对外客运实现“30、45、60”(30分钟到达近沪城市和虹桥枢纽,45分钟到达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到达上海都市圈主要城市);依托智慧物流枢纽,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紧密衔接高铁快运,形成服务亚太、辐射欧洲、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心。
内部方面,继续完善“1-6-28”(1处市级枢纽、6处区域枢纽和28处社区枢纽)客运枢纽体系,强化内部枢纽交通配套,“四网融合”综合交通系统,对内实现“15、30、45” (各街镇内15分钟可达,街镇至新城、新城内部之间30分钟可达,区内各街镇之间45分钟可达),打造区内完善综合交通系统。
——集约绿色的客货运服务模式
坚持公交和慢行优先发展战略,助力更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完善区内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局域线+常规公交”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慢行网络,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强化铁路和水运的货运功能,促进货运“公转水、公转铁”,构建集约畅达、衔接高效的货运集疏运体系。
——智慧韧性的出行服务体系
依托G60智慧高速建设,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为智慧廊道,加快融入市级全出行链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在交通领域创新应用,提升市民出行服务水平;将韧性理念贯穿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打造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交通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品质高效的运行治理体系
结合民心工程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缓解区域局部停车矛盾;基于山水资源优势禀赋和交游融合特征,打造区内高品质的特色慢行交通系统;加快行业融合,建立区域共治、多方联动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营造高效的交通治理环境。
三、具体任务
围绕交通强区建设目标和松江发展特征,提出强化公铁水的复合对外交通,完善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畅达高效的道路系统,优化一体融合的公共交通,形成低碳高质的特色交通,营造精细协同的共治体系等六个方面具体工作任务。
到2025年,松江枢纽基本建成,多通道的对外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可达性显著增强,依托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基本实现30分钟到达近沪城市和虹桥国际枢纽,45分钟到达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到达苏州、湖州、嘉兴等上海都市圈内主要城市。
到2035年,全面建成松江复式枢纽,实现与虹桥、浦东两大对外枢纽的快速联通,打造成为长三角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实现与上海都市圈8个城市1小时全覆盖。
(1)完善对外铁路系统,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级综合枢纽。配合推进沪苏湖铁路建设,结合既有沪杭通道形成“双通道、多条线”的对外铁路格局,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铁路干线网;全力推进松江高等级客运枢纽建设和能级提升,贯彻“站城融合”理念,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提高对外辐射能级,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功能多元、开放融合的“城市客厅”。
(2)提升高速公路对区域的服务。持续优化“三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推进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完善,启动G60莘砖公路匝道、S32玉树路立交、G1503广富林立交的规划建设,开展G60松江西立交等规划研究,实现区域快速联系高快速路以保障车流快速转换,实现新城范围任一点10分钟对接高速公路网;以G60为样本发挥高速公路的产业带动效应,提升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打造与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区域的铁水、公铁、公水联运优势,推进松江国际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成为依托长三角、面向“一带一路”、辐射海内外国际高端供应链和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上海西南门户物流枢纽;配合推进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塔汇港区、石湖荡港区规划建设,保障区内航道功能,提升松江内河航道通行能力。
到2025年,既有轨道(中运量)站点的接驳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轨道(中运量)站点步行50m范围内公交站点接驳率达到90%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多模式、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用地协调,新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含中运量线)提升至30%。
(1)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增加对外轨道服务通道,配合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建设,缓解莘闵地区居民“出行难”问题,支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发展建设;增强与其他新城、对外枢纽之间的快速客运联系,配合开展嘉青松金线松江段方案和东西联络线的前期研究,加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打造快捷联系周边区域的市域轨道线路,形成层次结构清晰、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协调的大运量对外出行交通系统;持续推进松江区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布局研究,进一步强化轨道对城市发展的支撑。
(2)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结合沪松十二坊洞泾站城市设计研究,配合开展洞泾站双轨道交通与公交、水上交通的转换与联动,构建特色的水陆联动枢纽,形成上海轨道站点交通配套的新样本;加强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南站、醉白池站的公交接驳,加强运营信息共享、首末班车时间衔接,提高轨道网与公交网换乘便捷度,打造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区域两网融合换乘枢纽。
到2025年,道路通行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建成区全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公路(乡、村道)提档升级项目完成200公里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级配合理、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体系,建成区全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实现街镇内部15分钟可达,新城内部、新城与各镇之间30分钟可达,区内各镇之间、各镇与松江枢纽45分钟可达。
(1)完善对外骨干路网。结合“一廊一轴、五带四片”的城市空间格局,完善区域骨干路网以强化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推动金玉路功能提升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上海西南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沪松公路(申嘉湖高速-嘉闵高架)快速化项目,建设成为松江与中心城间的快速联系通道,缓解G60沪昆高速入城段交通压力,提升松江至中心城方向的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以松江新城内任意点出发10分钟内进入高快速路系统为目标,完善新城区域骨干路网布局,对内服务未来各组团紧密联系的需求,对外与市域新规划快速路系统对接,形成与其他新城、虹桥枢纽、东方枢纽直接联系的快速通道,支撑独立节点城市建设。
(2)加强道路路网连通。匹配空间结构以支撑组团功能区的发展,开展沪昆高速公路松江段功能提升研究,配合推进沪昆普铁松江段南移以减少对地面道路阻隔,同步推进跨铁路通道项目,减少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对城市的分割,破解天然阻隔,实现路网缝合,加强南北向的交通联系适应组团式的城市形态要求;全面贯彻“小街坊、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结合组团的定位及功能,加密生活性次支道路,提高路网整体可达性;持续推进区区对接道路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区界断头路的规划建设,改善区区对接供给水平,提升对外联系通达能力。
(3)强化重点地区道路配套。持续拥堵区域交通改善方案,加快推进叶新公路(新工路-奉贤区界)改建等重点项目,缓解区域交通拥堵;完善枢纽的集疏运系统,加强松江枢纽配套道路系统规划建设,提升枢纽面向区域的直连直通水平,推动玉树路、玉阳大道等项目,在核心区形成“高密度、多环通、强灵活”的集散道路系统;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强路域综合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
到2025年,公共交通设施供给持续增加,公交吸引力有所提升,新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行)达到25%。
到2035年,结合轨道交通市域线、市区线,完善区内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多层次的线网结构,全面提升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出行链服务体验;落实公交枢纽场站设施用地,提升对地面公交运营的服务支撑,构筑集约高效、换乘便捷的枢纽体系;公交吸引力显著增强,全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行)达到35%。
(1)提升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的服务水平。围绕客流走廊分布,开展中运量网络规划和组网运营研究,提升中运量服务能级,打造“多环多射”的中运量网络,便捷联系新城及各重点镇,覆盖全区主要公共设施和重要节点;推进道路资源逐步向公交倾斜,配合推进沪松公路等骨干公交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对客流走廊交通支撑和吸引力;发挥好中运量作为骨干公交定位,促进加强中运量等骨干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打造形成中运量为骨干的区域公共交通网络。
(2)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公交枢纽布局,持续推动公交枢纽的规划落地,完成铁东、九里亭、佘山等公交枢纽的建设,形成以枢纽为核心的地面公交网络,强化枢纽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完善公交停保场规模和优化布局,推动华阳桥、九里北场等公交停保场的规划工作,进一步均衡停保场布局,减少车辆绕行,实现公交车辆的夜间进场停放达到100%。
(3)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网络。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梳理客流需求,结合区域发展、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布局,持续优化公交线网,构建层级清晰的地面公交网络,实现公交供需精准匹配;推进“一路一骨干”公交线网布局,以“六横五纵”骨干公交走廊为基础,开展公交线网重构,提升公交整体的吸引力和效率,助力打造绿色松江。
(4)提升公交智慧化水平。加大公交场站的智慧赋能,进一步推进智慧公交建设,开展公交场站智能化升级,支撑车辆进出场和场内运营安全管理,助力公交全过程安全监管;提升公交出行服务智慧化水平,推广公交中途站点车辆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实现新城范围内100%全覆盖,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实现市民公交候车时间可靠;结合电子显示屏、手机APP等方式提供居民查询,为公交出行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助力公交服务提升。
到2025年,重点地区通过加大停车供给和服务优化,停车矛盾有所缓解;加大慢行优先设施的投入,慢行交通环境和品质有所提升;全区智能联网信号机占比达到50%,重要节点感知设备覆盖率进一步上升。
到2035年,结合区域功能分区和空间格局,制定差别化的停车发展政策和策略,充分发挥停车管理对交通需求的调节作用,实现区域动静平衡;强化慢行交通与枢纽等公共空间的贯通融合,建成全龄友好、宜行宜骑的慢行系统;依托G60智慧高速打造长三角智慧廊道,进一步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大脑”交通应用场景;全区智能联网信号机占比达到100%,重要路口及边界道路感知设备全覆盖。
(1)构建“动静平衡”高品质静态交通。确立“停车设施总量增加和资源错峰共享”的总体原则,针对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开展综合治理,通过挖掘内部增建潜力、盘活存量停车资源、规范停车管理秩序、推动停车资源错峰共享利用等举措,提升停车供给水平,在全区新增停车泊位1600个以上,逐步缓解停车矛盾;以大数据为契机推动停车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错峰共享项目接入“上海停车”APP,错峰共享项目在线签约比例达到100%,更好的推动停车资源共享提升使用效率,制定差异化的供给政策,以精细化管理手段推进“以静制动”,缓解区域交通矛盾。
(2)打造“慢行舒适”新型交通空间。贯彻落实“人民城市、品质松江、宜居慢行”的理念,推进老城区沿线慢行交通建设,结合周边环境打造慢行悠闲街区,提升慢行出行舒适度;强化道路慢行设计与综合利用,推进中山路等老城区慢行空间功能调整与综合整治利用、文汇路等城区道路交通稳静化设计等,通过慢行精细化设计和微改造提升慢行设施服务品质;加快立体慢行试点建设,结合松江枢纽打造“复合立体、相对独立”的集散型慢行体系,建设与“城市客厅”相契合的慢行交通系统。
(3)加快推进智慧出行服务和科技赋能。继续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库)的建设,打造更规范、更便利的停车服务体验;推动交通新基建发展,配合推进G60智慧高速建设,加强智慧赋能提升沿线城市交通通行效率和安全韧性,推动走廊沿线智慧物流、智能驾驶、大飞机制造等智慧交通产业落地发展,加大交通与智慧产业的融合程度。
到2025年,进一步强化货运精细化管理,持续拓展专家领衔、公众参与渠道,提升交通治理的社会参与度。
到2035年,建成功能清晰的城市货运体系、高效快捷的产业货运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完善顺畅的市区两级、协同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构建货畅其流的货运通行环境。研究区域差异化的货运交通管控政策,结合松江“一廊九区”的产业布局,深化全区货运通道布局、重点管控等方案,与全市货运通道相衔接、与区内产业基地和货运场站相结合,降低货车对区域路网的冲击,提升货运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研究构建货运与客运相对分离,普通货运与危险货运相对分离的货运通行管理方案,构建分级分类的便捷高效货运通道网络,提升区域出行环境。
(2)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系统韧性。通过数据融合探索创新缓拥堵技术与手段,切实推进排堵保畅,合理分配车道,持续推进潮汐车道和路口可变导向车道建设,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强化重要节点的韧性交通设计,针对轨道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强化应急保障,优化完善大客流应急预案,提升交通韧性水平。
(3)推进交通共治和法治的治理体系。推进法治交通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强部门之间联动执法和行政协同,提升执法效能;完善协同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交通市场秩序管理;拓展专家领衔、公众参与渠道,提升交通治理的社会参与度。
四、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强区建设工作领导,成立区层面工作专班,全面负责交通强区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监督工作;协调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进交通强区建设。
全区层面形成强区项目推进合力,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办负责牵头各交通项目的信访维稳工作;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各类交通项目立项审批,建议资金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研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区交通委牵头推进各类综合交通项目的具体实施;区建设管理委(区重大办)重点协调推进资源要素指标统筹;区规划资源局重点落实交通项目的规划审批、用地保障、指标占补平衡;区绿化市容局统筹推进交通项目涉林、涉绿占补平衡;区水务局统筹推进交通项目涉河审批;区公安分局负责推进排堵保畅、交通秩序治理;区财政局负责落实交通项目资金保障;属地街镇负责推进前期动迁腾地以及落实属地维稳责任。
加大对交通强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交通强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交通强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附件:1.主要指标
2.任务表
松江交通强区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属性 |
单位 |
目标值 |
||
现状 |
2025年 |
2035年 |
||||
1 |
松江枢纽1小时覆盖上海都市圈内城市 |
预期性 |
个 |
—— |
5 |
8(100%) |
2 |
区内出行可达性(街镇内、新城内、各街镇间) |
预期性 |
min |
—— |
15/30/50 |
15/30/45 |
3 |
全路网密度 (建成区) |
预期性 |
km/km2 |
4.3 |
4.5 |
6.5 |
4 |
新城慢行网络密度 |
预期性 |
km/km2 |
8.6 |
9.0 |
10.0 |
5 |
新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
约束性 |
% |
95 |
100 |
100 |
6 |
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
预期性 |
% |
70 |
75 |
85 |
7 |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行) |
预期性 |
% |
24.5 |
25 |
35 |
8 |
新能源公交车辆比例 |
约束性 |
% |
81.9 |
100 |
100 |
9 |
新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含中运量) |
预期性 |
% |
22 |
22 |
30 |
10 |
新城电子站牌数量比例 |
预期性 |
% |
38.5 |
100 |
100 |
11 |
全区智慧联网信号机覆盖率(含市政道路和非市政道路)(区交警支队) |
预期性 |
% |
40 |
50 |
100 |
12 |
重要节点路口和边界道路感知设备覆盖率(区交警支队) |
预期性 |
% |
-- |
30 |
100 |
主要 任务 |
序号 |
任务内容 |
具体事项 |
“十四五”实施 |
牵头部门 |
配合部门 |
一、构筑枢纽衔接、复合高效的对外交通网络 |
1 |
完善对外铁路系统和枢纽 |
配合推进沪苏湖铁路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永丰街道、车墩镇、新桥镇、石湖荡镇、经开区 |
全力推进松江枢纽建设和能级提升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新开发集团、永丰街道、石湖荡镇 |
|||
2 |
提升高速公路对区域的服务 |
推进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完善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
3 |
打造与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相适应的物流体系 |
推进松江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规划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水务局、区绿化市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财政局、石湖荡镇 |
|
推进塔汇港区、石湖荡港区规划建设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石湖荡镇 |
|||
配合推进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水务局、区绿化市容局、方松街道、广富林街道、佘山镇、石湖荡镇 |
|||
二、建立功能融合、区域支撑的轨道交通系统 |
4 |
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
配合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建设 |
√ |
区交通委、 申通集团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九亭镇、新桥镇、泗泾镇、洞泾镇 |
配合开展嘉青松金线松江段方案研究 |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 |
|||
开展区内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研究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 |
|||
5 |
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
研究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南站、醉白池站周边公交站点优化方案 |
√ |
区交通委 |
交投集团 |
|
优化与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公交线路运营时间,实现与轨道交通首末班车运营衔接 |
√ |
区交通委 |
交投集团 |
|||
配合开展轨道交通9号线提效增能研究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三、构建路网畅达、连通高质的区域道路体系 |
6 |
完善对外骨干路网 |
持续推进沪松公路快速化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推进新城环路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7 |
加强道路路网连通 |
配合推进沪昆普铁松江段南移、开展沪昆高速公路(G60)松江段功能提升等研究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持续推进区区对接道路规划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相关街镇 |
|||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提档升级项目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各街镇 |
|||
8 |
强化重点地区道路配套 |
推进叶新公路(新工路-奉贤区界)改建等重点项目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新浜镇、泖港镇、叶榭镇、交投集团 |
|
加强松江枢纽配套道路系统规划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永丰街道、车墩镇、新开发集团 |
|||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提档升级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各街镇 |
|||
四、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体系 |
9 |
提升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的服务水平 |
中运量网络规划和组网研究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交投集团 |
配合推进沪松公路骨干公交通道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10 |
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1、6、28公交枢纽布局规划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各街镇 |
|
完善公交停保场布局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11 |
优化地面公交网络 |
构建层级清晰的地面公交网络,推动“六横五纵”骨干公交 |
√ |
区交通委 |
交投集团 |
|
建立地面公交动态调整机制 |
√ |
区交通委 |
交投集团 |
|||
12 |
夯实智慧公交发展根基 |
开展公交场站智能化升级 |
√ |
区交通委 |
区科委、交投集团 |
|
推进公交中途站建设到站预报系统,新城范围内实现100%全覆盖 |
√ |
区交通委 |
区科委、公交公司 |
|||
五、塑造动静协调、绿色低碳的特色交通 |
13 |
构建“动静平衡”高品质静态交通 |
针对矛盾突出区域,新增1600个停车泊位 |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 |
错峰共享项目在线签约比例达到100% |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区科委 |
|||
14 |
打造“慢行舒适”新型交通空间 |
推进思涌路沿线慢行交通建设 |
√ |
区交通委 |
|
|
推进中山路、文汇路等老城区道路慢行空间优化 |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打造松江枢纽集散型的立体慢行系统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新开发集团 |
|||
15 |
加快推进智慧出行服务和科技赋能 |
加快推进智慧车场停车场(库)的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财政局 |
|
配合推进G60智慧高速建设 |
√ |
区交通委 |
区科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 |
|||
加快智慧联网信号机建设(区交警支队)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科委、区财政局、区交通委 |
|||
加快道路交通感知设备建设(区交警支队)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科委、区财政局 |
|||
六、共建协同共治、精准高效的交通治理体系 |
16 |
构建货畅其流的货运通行环境 |
研究全区货运通道布局、重点管控等方案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交通委 |
研究构建货运与客运相对分离,普通货运与危险货运相对分离的货运通行条件 |
|
区交通委 |
区规划资源局、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
17 |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系统韧性 |
持续推进排堵保畅和事故防控,推进潮汐车道、路口可变导向车道、道路隔离设施、道路渠化等静态交通建设(区交警支队) |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交通委 |
|
针对轨道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强化应急保障,优化完善大客流应急预案 |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交通委、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街镇 |
|||
18 |
推进交通共治和法治的治理体系 |
加强部门之间联动执法和行政协同 |
√ |
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
区交通委、区城管执法局 |
|
强化交通市场秩序管理 |
√ |
区交通委 |
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 区城管执法局 |
|||
19 |
加强保障力度 |
落实信访维稳属地责任 |
√ |
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办 |
各街镇、园区 |
|
落实交通项目的资源要素指标保障 |
√ |
区建设管理委(区重大办)、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规划资源局、区绿化市容局、区水务局 |
区交通委、各街镇、园区 |
|||
落实交通项目资金保障 |
√ |
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 |
区交通委、各街镇、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