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关于《松江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关于《松江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7 阅读次数:


在区“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区残联牵头编制了《松江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本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对未来“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部署。

一、规划》编制过程

区残联认真贯彻区政府关于“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松江残疾人工作实际,经过周密组织、有效对接、深入调研、广泛征询,分阶段、有计划地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精心筹划周密部署。2020年4月,区残联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办公室牵头,抽调业务科室骨干、整合专家力量组成《规划》起草小组,并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规划》编制。编制中,领导小组对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严格要求,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起草小组工作汇报,研究讨论相关工作,把加强领导贯穿规划编制始终,确保规划编制顺利有序推进。

二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规划编制起草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听取基层呼声。开展“十四五”发展大讨论活动,面向区残工委成员单位、街镇残联、残疾人及其亲友、残疾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力求《规划》能反映残疾人实际需求,精准体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三是科学谋划目标任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小组围绕“十四五”期间松江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组织区残联业务条线深入研讨,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提纲。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区残联注重加强与区发改委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我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据以指导规划编制工作。为科学编制《规划》,区残联经与市残联业务处室(部门)、基层残联和专家学者协调沟通,形成了《规划》初稿。在此基础上,规划起草小组围绕松江“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反复研究、深入论证,数易其稿,于2020年11月形成了《松江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规划》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区残联面向街镇残联、区残联科室(部门)、残工委成员单位、基层残联、残疾人各专门协会、主席团委员征求意见建议。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规划起草组对《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规划》送审稿,并报送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松江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焦薄弱环节、关注困难残疾人,扩大服务供给、满足基本需求,优化社会环境、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让残疾人享有更好的民生保障和发展机会。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发展,全面提升涵盖残疾人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整合科技助残资源,促进科技助残成果转化,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二)基本内容:《规划》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编制背景;二是总体要求;三是主要任务及措施;四是主要发展指标。具体如下:

1、编制背景《规划》全面梳理十三五”松江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果,结合“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为提出松江区残疾人事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2、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弱有众扶。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既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帮扶,进一步解决好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又要促进残疾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坚持助人自助。保障基本,适度提标。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既要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公平待遇,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又要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科技赋能,精准施策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既要着眼于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借助科技,精确而多样化满足残疾人要求。制度先行,依法治理。坚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靠实践,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度。⑤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坚持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既要突出政府责任,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为残疾人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3、主要任务和措施:《规划》从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创新并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满足残疾人精神需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参与程度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规划》对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就业、康复、养护、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维权、组织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社会环境、残疾人慈善事业、社会化服务和国内交流合作等13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的任务举措,体现了“十四五”时期本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领域的详细思考和具体设计。

4、主要发展指标:《规划》提出了13项主要发展指标,包括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8项。主要发展指标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突出政府底线责任,量力而行,合理设定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明确政府的底线责任和导向要求;二是导向明确,不片面追求数量增加,更注重质量提升;三是保障全面,覆盖就业、康复、教育、救助、无障碍环境等多个残疾人重点关注的领域。

三、其他说明

《规划》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聚焦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突出了四方面要求。

一是注重全局思维,实现融合发展。《规划》牢牢把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服务松江发展大局,坚持将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全区工作大局,聚焦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残疾人,不断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促进质量提升。《规划》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注重精准服务,精准施策。聚焦着力提高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充分关注生活困难、重度残疾和农村残疾人等群体,加强他们在基本民生、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兜底保障,同时着力改善残疾人融合发展环境,为残疾人高品质生活创造条件。

三是推动改革发展,强化制度建设。《规划》在设计具体任务时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并在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突出强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制度保障,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一般性制度与专项制度相结合,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是依托科技赋能,体现智慧助残。《规划》根据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助残服务,充分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

残疾人事业是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残联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落实政府责任、发挥残联作用、增加多元投入、加强督促检查等方式,把“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本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