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创之城建设目标,聚力“一高地、三生态”,把握上海“五型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制造服务“两业融合”,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形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战略领先、品牌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质量标准等六大高地建设,依托高铁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战略平台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要素配置优势,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6+X”产业,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瞄准符合新基建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链创新链核心端,补链强链、集链成群,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下好硬科技发展“先手棋”,为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引擎。促进现代都市工业优势升级,加快传统都市型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从工业制造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变。保持电子信息业稳健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改造升级。以数字化为抓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联系,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引领,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机制,增强服务能级,提高质量基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与水平。依托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扩大企业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突破AST450毫米大硅片、ALD光伏工作母机、TP1200涡桨发动机、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抗生素新药“可利霉素”等高精尖技术的基础上,瞄准量子通讯、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加强科技联合攻关,重点围绕“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实现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重点环节“0”到“1”的突破,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突出质量导向、产业导向和运用导向,制定知识产权全要素、全链条激励引导政策,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供给。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和发展态势,抓住科技创新的新机遇,聚焦重点产业,加快建设规模体量大、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新能源产业、智慧安防、抢先发展“硬科技”,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加强节能环保等成长型产业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培育新一批具有显示度的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业态创新,以新基建为引领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立足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坚持新老一体、远近统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大力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加快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融合基础设施提速、创新基础设施提质、产业赋能提效,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治理,为松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根基。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紧跟疫情后产业新风口,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感知、敏捷响应、动态实时优化、全局智能化决策的优势,打造现代工业“智慧大脑”,推动松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新基建,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5G”工程,重点建设临港松江科技城,打造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以创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依托海尔卡奥斯、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等国家级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包括装备、化学制品、汽车、建筑、食品、医药、物流等多个行业加快涉及运营管理、生产过程管控、资产管理服务、产品研发设计等场景创新应用。
推动服务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先进制造业能力。聚焦金融服务业,加大区内企业上市挂牌推进力度,完善上市企业培育机制,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企业上市进程。加快产业基金集聚,积极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体现基金赋能价值,持续吸引优质产业基金落地,增强区域金融发展能级。坚持市场导向、产业方向,积极推动“双创债”发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聚焦专业服务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发挥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提高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的能力和水平。聚焦科技服务业,重点围绕重大平台和载体,加快发展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高端制造能力,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尽快落地转化;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贯彻落实本市“5+X”健康服务业布局,重点加强经开区、九亭、泗泾、佘山等地区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高端医学科研团队和科创转化平台落户,发展智慧健康、中医服务、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服务,培育多元化、多层次、规模化、品牌化教育服务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推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专业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智慧安防融合发展、生物医药集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借鉴临港新片区、上海自贸区有益经验,在电信、保险、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培育力度,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增容扩产。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发挥松江综合保税区优势,更大力度谋划承接进博会带动和溢出效应,拓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国际贸易新业态。
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加快集聚国内企业总部,包括内资企业集团、地区总部、主板上市公司和具有资源配置、价值高端、功能示范等能力的总部型机构;鼓励大型商贸集团落户,推动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成为贸易型总部;结合乡村振兴,在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引入生态友好型的总部经济,提高乡村就业率和城镇活力。打造平台型商品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吸引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等贸易机构落户。发挥松江的区域优势,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销售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落户,支持现有总部机构升级为地区性、全球性、综合性总部。
加速线上线下流量型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打造多层次差异化有特色的地标性购物商圈和彰显松江特色的商业街区,引进高端商业项目和各类国际化品牌的全球首店、精品店,优化消费综合环境,引领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新需求。顺应消费发展的新趋势,精准对接供求双方,提振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网络代购、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商业业态;把握松江出口加工区升级为保税区的机遇,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积极引进跨境贸易企业,推广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落实本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牢牢把握后疫情时代技术迭代、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的发展新机遇,加大政府投入,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推动数字新基建,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持;依托区内产业优势,聚焦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新零售、智能出行、在线研发设计等特色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促进现代都市工业创新升级。深挖都市工业潜力,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为主导,加快传统都市型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变,走精致化发展道路。创新经营模式,实施“电商松江”计划,为区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独立网站建设服务,强化企业“互联网+”意识,引导企业开拓营销渠道。
保持电子信息业稳健发展。在全球产业需求切换期,做好产能结构调控,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投入,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研发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扩大面向智能化、协同化、高端化等方向的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投资效益;不断提升国际竞争适应能力,及时跟进全球行业发展变化,顺应国际规则新要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加速实现。
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对落后和陈旧的设备及技术进行升级换代。以数字化为抓手,制定相关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项目,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联系,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吸引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对标国内最好、国际一流,聚焦基金云、创新主体云、互联网云,推进科创资源市场化配置。基金云发挥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接科创板实践基地作用,引导资金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领域,精准培育和助推“硬科技”企业上市。研究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战略投资母基金,做大做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鼓励证券服务机构区域合作,探索沪苏浙皖股权交易中心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分中心,推进资本市场服务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主体云服务国家大科学平台,推动世界顶尖的国际脑科学与疾病模型研发中心、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5G毫米波测试平台、国家级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在松落地,夯实科创“硬基础”。加大推动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支持企业建设应用导向型基础研发机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科技小巨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在松高校优势,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转移转化。加大军民融合企业服务力度。互联网云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海尔COSMO平台以及用友、赛摩、紫光、徐工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深化“龙头企业+基地+基金”模式,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新型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深化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强化精准制度创新和供给,深化落实央行“金融15+1条”,打造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发展高地。优化土地供给管理,推动规划土地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提升“零距离”审批服务质量。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率,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化、协同化、标准化、精准化和便捷化。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五位一体”信用工作推进体系,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信用监管模式。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综合服务环境,当好精准服务“店小二”,把松江建设成为投资贸易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要素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灵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投资服务和合法权益保护,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搭建项目与资金对接平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大力支持外资企业发展,为外资发展创造公平、安全的发展环境,促进外资增长,着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深化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建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服务产业链、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党建创新。精准聚焦人才需求,深化完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政策,优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机制、更加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更加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更多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与松江大学城深度融合发展,搭建更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平台载体,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松江、扎根松江、书写梦想、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