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为引擎,紧盯城乡发展差距和短板,推动本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向基层下沉、落地,站在全局对浦南地区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做实更高水平乡村振兴。
强化乡村产业功能布局。以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实践区创建为契机,高质量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发挥五厍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集聚发展与价值提升。以叶新公路、绕城高速为轴线,带动农业科创、乡村旅游、城乡融合全面发展。以叶榭镇、泖港镇、新浜镇、石湖荡镇为重点打造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小昆山镇、佘山镇为重点打造佘山旅游农业融合区,辐射石湖荡镇“浦江之首”开发,形成有效串联。以永丰街道南片和车墩镇南片为重点,打造松南都市休闲农业。以叶榭镇、泖港镇医疗器械产业园,新浜镇、石湖荡镇现代物流体系示范集聚区发展为契机,引导“绿色科创”产业不断发展。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家庭农场支持政策,推动松江家庭农场模式更趋完善,进一步优化“负面清单”考核管理办法。积极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创建产销结合型家庭农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产销对接模式,打造农业产业链联合体。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联社发展,通过综合合作发挥规模优势。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对接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科技入户、传帮带教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新成果在本区的转化利用,提高全区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着力构建适应松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支持本区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科研攻关项目。
探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聚焦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对现有休闲农业景点进行优化、整合、改造、提升。加强物联网、农村电商、大数据等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推进“农业+”跨界融合,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引导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浦江之首”三江汇源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谋划开发沿线“水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沪苏浙水上旅游的节点枢纽。聚拢整合叶新公路沿线景点、花卉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农业资源,引导挖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旅游、科普、科技等元素,精心培育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叶榭八十八亩乡村民宿等一批重点农旅项目,做强新浜荷花节等一批农旅节庆活动,将产业链转换成价值链,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田园居住复合功能于一体的“叶新公路乡村休闲走廊”。
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进镇上楼和平移集中居住的支持力度,统筹平衡好浦南地区进镇上楼和平移集中居住的支持政策,确保一批集中居住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实效,计划到2022年累计实现约6100户,到2025年累计实现约10000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切实改善浦南地区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多渠道解决农村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研究推进符合农村特定群体的住房保障政策。切实保障基础民生,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传统乡村风貌。针对保留村、城市开发边界外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村落风貌、自然景观、重要节点、公共空间和乡村建筑进行设计引导,加快完成黄桥、南杨、东夏村等市级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工作,推进东夏村、张庄村、南杨村、胡家埭村、曹家浜村、东石村等村庄设计和建设落地。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坚决清退零星工业企业和环境污染企业,加快推进黄浦江二级水源地保护区拆后复垦等工作,持续进行水环境修复和水质提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恢复“田成方、路相连、林成网、水相通、村庄美”的江南水乡田园环境。
完善农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管护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公路新改扩、提档升级、大中修改造项目实施,完善全区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农村公路建养标准。建立健全村内道路建设养护工作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和主体责任,形成村内道路建设管护质量的长效监督机制。深化镇域公交改革,优化镇域公交区镇两级财政扶持机制,实现镇域公交管理和服务一体化。
完善乡村环卫设施管护机制。强化农村环卫设施管护区、镇、村三级管理,落实村级主体责任。建立“一点一员一策”保洁管理模式及设施定期维保机制,建立农村保洁员从业管理制度并提高收入水平,保持村容整洁常态长效。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公厕新改建工作,打造部分二类以上示范公厕。完善乡村生活污水管护机制,按照“纳管为主、就地处理为辅”的原则,加快推进涉农镇保留村落2.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更新改造和建设。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农民长效增收行动计划。实施“南劳北上”就业转移和“浦南企业稳岗”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特色创业型社区创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镇、村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规范合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年度收益分配,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机制。聚焦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生活困难农户,围绕“一户一方案”的精准帮扶要求,全面落实财政帮扶资金,助力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安全可靠、收益稳健、易见成效”的农村综合帮扶项目,落实区级平台公司参与上海临港科技城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早投入、早产出,确保“造血”项目每年产生稳定收益。持续发挥涉农国有企业在粮食储备销售、农产品培育养殖、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引领带头作用,助推农村农民增收。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要求,落实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完善本区国家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期间形成的配套文件和审批流程,依法规范有序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适度扩大入市用地供给以支持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实际需求。坚持“同地同权、同价同责”原则,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实施宅基地的盘活和退出实践,不断推进存量宅基地的盘活利用和有偿退出的模式和路径。
依托区域优势创新特色制度供给。石湖荡镇充分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打响“浦江之首”松江名片,坚持绿色发展底线,深化乡村空间布局,以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路优势,完善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现代精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谋划新兴城镇化建设新篇章。泖港镇以创建市级城乡融合示范镇试点为契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任务,将试点镇打造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载体平台,更好发挥其连城带乡的枢纽作用。叶榭镇结合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形成生态文旅区、产城融合区和田园花海风貌区。重点落地上海南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创新商旅文农融合发展模式,建成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农产品流通中心。新浜镇以南杨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奥园·松江农创园建设,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以顺丰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万科冷链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引入为契机,不断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花海、人文”新浜转型升级。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法,促进优秀教师向乡村,特别是浦南地区学校流动。全面完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五项标准”建设任务,有重点地推进学校设施设备提升。加快推进泗泾、石湖荡、泖港、新浜、洞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松江精神卫生中心新改扩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加大乡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和招录力度,提高乡村医生能力水平。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开展“四文合一”乡村文化人才培育、文化团队走亲、文化网格建设和文艺作品展演,打造“一居村一品牌”,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骨干服务能力。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实现城乡资源联动共享,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推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护和上门护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幸福老人村”建设,中远期规划每个镇分片设置3-5个。探索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机制,深化农村地区示范睦邻点“幸福老人家”建设,形成富有松江特色的幸福养老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