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运用最现代的理念,建设优质一流的城市环境,基本完成和凸显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框架,松江新城增创“一廊一轴两核”的空间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以松江新城为重点,联动“三片”融合发展,推进松江全域高质量发展。
松江新城发展定位。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体现科创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化松江区域“一廊九区”,服务“一廊九城”,提升九科绿洲(临港松江科技城)、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产城融合能级。一轴:即城乡统筹发展轴,统筹“九对关系”,形成纵横松江南北、联动城市乡村的“发展轴”,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两核:一是“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是面向长三角客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汇聚的“会客厅”,建设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功能区,构建“松江枢纽”现代物流体系示范集聚区,充分依托“松江枢纽”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站城一体打造中央商务区。二是“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动力源”,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科创、人文、生态”深度融合,强化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功能,推动松江大学城高校智力资源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和教育全方位融合,建设高水平“双创”平台,深化松江大学城、广富林人文资源、方松行政资源、中山国际生态商务区“科创、人文、生态”要素集聚、一体发展,加强环五龙湖金融服务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速发展。
持续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影都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持续引进优质影视项目,促进各类影视产业要素集聚,构建产业链完整的影视产业体系,打造影视工业化制作的闭环,形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影视产业集群。优化科技影都城市空间格局,形成行业领先的科技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之窗,把握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契机,全面打响“上海科技影都”品牌。推进华阳湖核心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启动“一路一湖”(玉阳大道、华阳湖)建设工程,布局高品质影视文娱综合体、文化演艺场馆,完善环境配套建设。在科技影都区域内率先覆盖5G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在基站数量、网络传输质量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结合松江老城改造、车墩影视特色小镇和南部新城规划建设,布局餐饮、交通以及商业服务等影视拍摄制作配套设施。
加快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加强“区校合作”,推进国家级创新要素集聚,推进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发展成为人才高地创新智谷、大学城双创示范区。加强大学城与周边区域的联动融合,南部融合新城核心区,强化城市功能属性;北向联合广富林双创城,打造知识孵化中枢;东向联系松江大学城站,增强打造交通枢纽、创新门户;西部联合广富林文化遗址和郊野生态空间,强化生态、文化基底。
深入推进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建设。加快国际生态商务区、智能制造工业园、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协同发展,引导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资源在功能区内高效配置。国际生态商务区把握“国际水准、生态特征、商务功能”定位,聚焦环五龙湖金融服务集聚区建设,打造政策高地,吸引知名金融资本集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依托上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国内外总部办公项目集聚的高端商务区。智能制造工业园围绕“产业社区、科创新城”的定位,聚焦智能制造、总部研发、专业服务和互联网条件下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形成“3+X”产业布局,加快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推进海尔智谷、启迪二三期、临港科技园、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打造产业集聚、科创活跃的热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进功能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二次开发,加快土地回购和出让,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内优质企业改造提升,通过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双轮驱动,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联动打造经开区创新发展新高地。以智力、智慧、智能为内涵,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服务产业,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科技产业园,打造经开区发展建设的科创产业高地,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的产城融合能级。着力推进四大功能板块建设。生物医药园板块,充分发挥现有在基因测序、医疗器械、制药工程等领域的一批领军企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科创企业总部园板块,依托包括G60科创型企业总部园、正泰启迪智电港、中电信息港等产业园区高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板块,依托恒大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恒大轮毂电机生产基地、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院,打造新能源汽车从开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核心商务区板块,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为主,布局园区总部、酒店、住宅、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服务经开区产业人群。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聚焦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岳阳街道城市面貌更新,打造精品示范街区。围绕企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服务,做好招商引商工作,吸引留住优质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方松街道商业业态调整和品质提升,着力提升开元地中海、东鼎、万科印象城综合体等商圈发展能级,高质量发展夜间经济,促进个体化、体验式消费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进中山街道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建设城区公共基础设施等大配套,优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绿洲等园区级中配套,打造科创驿站、街心花园等小配套,推进科创服务功能的均衡配置,打造卓越的科创服务功能区。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仓汇路”美丽街区等重点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道路交通网络,巩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无违创建的成果,推进永丰街道城市更新。
图2 松江新城“十四五”空间战略示意图
以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加快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功能联动、产业协同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九里亭、九亭、泗泾、洞泾、新桥区域,建设产城融合示范片区。以松江区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为契机,围绕九科绿洲和智慧安防、人工智能等产业基地,发挥城镇连绵成片、工业园区密集的优势基础,借力大虹桥、联动中心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和配套设施,推动区域更新升级和整合提升。以“九科绿洲”建设为标杆,加强园区绿化,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产城深度融合的科创绿洲。
在佘山、小昆山、广富林区域,重点发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优势,建设文旅融合先行片区。发挥西北部旅游资源生态优势,推动功能联动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文、旅、商、体产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休闲品质,进一步完善旅游休闲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集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会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国际标识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示范区。
在叶榭、泖港、新浜、石湖荡区域,建设城乡融合绿色发展实践片区。以生态功能为特色,强化区域生态调蓄能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心,创新大都市乡村发展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浦南区域公共服务和就业集聚功能,在保留乡村原生态,留住乡村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
加快构筑一体化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快速畅达、集约绿色、智慧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筑契合上海西南门户、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
增强松江枢纽的服务功能。加快沪苏湖铁路和松江枢纽建设,推进交通集疏运组织规划编制。做好路网规划与科技影都等重大产业规划、用地规划的衔接。推进松江枢纽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促进铁路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提升对外交通辐射能级。全面推动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项目建设,推进轨道交通23号线西延伸、9号线与17号线连接线、嘉青松金线、东西联络线等规划落地,加快推进沪松公路快速化、嘉松公路南延伸、G60莘砖公路匝道、S32玉树路匝道等重点规划项目开工,加快推进胡曹路、刘五公路等区区对接道路建设。
强化内部交通通行效率。推进辰花路快速化、金玉路快速化等规划项目进度,形成“井字型”快速路网,优化区域道路体系。实现有轨电车T2线西延伸,推进T4线规划建设。力争泖亭路、昆港公路等竣工。继续推进城区道路“白改黑”、潮汐式车道改造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打造“动静协调、快慢相宜”的内部出行环境。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改造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加强数字交通建设。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形成多层次公交服务网络,提升公交运行效率。推进交通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交通运行管理,确保城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