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支撑,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以一流科技支撑一流城市智能化管理的先进样本。
推进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及处置流程。聚焦群众使用频率高的办理事项,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优化办事环节,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按照上海市“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要求,强化区级政务服务应用功能建设,扩大移动端“随申办”松江专区受惠面,不断拓展各类服务场景,健全政务应用集群。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持续完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业,加强为企服务统筹协调、惠企政策资源共享,推进企业服务“一网通办”。基本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与自助办理,变“最多跑一次”为“零跑腿”,大幅提升智能政务水平。
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一网通办”。深入发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先行先试作用,将“长三角G60科创云”作为企业服务“一网通办”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产业政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实现异地电子证照、资质认证等互信互认,促进跨区域政务服务标准统一,建立跨区域需求协同解决机制。加快智慧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各地电子政务平台的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线下服务一窗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高标准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
搭建全景公共管理平台。紧扣“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目标,按照市级平台统一规范和标准,依托电子政务云,加强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全网统一管理模式、数据格式、系统标准,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视图,建设集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和分析处理能力于一体的科学高效的展示系统,搭建全景展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区、街镇两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平台。区级平台发挥枢纽、支撑功能,强化本区域个性化应用的开发和叠加能力,为区级和街镇、网格实战应用提供更多有力保障,实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进一步提升12345热线市民满意率。
加强管理要素资源整合。加强管理要素资源整合集成,推行“多格合一”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强化协同联动,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事件处置平台,建设职责匹配的事件协调处置流程。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将“一网统管”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建设城市运行应急管理应用体系。在消防、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强化前端即时感知、问题及时处置、事后评估监管的闭环管理,实现全环节全过程预警监管处置。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防灾减灾、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化保障,建设食品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和公共卫生预警体系。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聚焦工作实效抓管理。规划研究新三年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2021-2023年),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做实做强区精细办职责。逐步建立覆盖全部管理服务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考评方式方法,将各项精细化管理任务列入各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既注重过程、更注重结果效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人人参与的群众监督机制。
聚焦重点领域抓推进。以全市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深耕示范区为抓手,关注城市管理的“六面”,延伸“三个美丽”带动效益,推进“绿色社区”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几个领域,注重整体和细节协调,做到重心向下,加强公共交通、城市更新维护、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水环境治理、违法拆除、城市安全等项目建设管理,通过城市硬件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化方式落实推进,从“除乱象、塑品牌、示范引领”等方面,补短板、抓提升。
聚焦“美丽松江”抓常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在建设初始便考虑后续管理等相关问题,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成果及时转化,以城市管理精细化常态长效机制落地的方式,推进户外广告设施管控、文明养宠自治、车辆规范停放、住宅小区楼道共治、公共设施维保等城市管理难题解决,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常态性管控,让城市更绿、更美、更亮。
构建数字“新基建”体系。数字“新基建”重点领域实现高水平发展,新一代互联网、5G、低轨卫星互联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实现“空天地”全域部署、全面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的“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的AI超算中心,建成松江数字孪生城市基础空间中台、数据中台、应用中台、人工智能中台等共性基础技术平台,形成全区统一的城市数智底座和超级城市大脑。
推进数字城市应用格局。支撑政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深化,城市治理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应用建设全面展开,强化多级联动、多业务协同管理,实现“观、管、防”一体化,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探索从公共服务到社会服务,再到商业服务的发展路径,加快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聚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基于松江智慧服务统一入口,实现政企民三端融合协同,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智慧服务,市民感受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形成数字经济创新集群。数字经济在“一廊九区”实现集群创新、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脑智科技、网络信息安全、商用密码和信创特色产业领域标杆企业,成为松江区实施“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战略,打造数字产业的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动力。推动形成开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数字城市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开放带动产业发展,营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
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发挥居村党组织在基层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五治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分类治理,推进做实商品房社区、大型居住社区、空心村社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治理模式。加强与全市优秀社会组织合作,提高不同类型社区治理方式适配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减负、增能、赋权,健全下沉街镇、居村事项准入机制,整合管理服务资源,统筹基层工作力量,不断推动重心下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完善“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原则,加快建设区、街镇、居村三级服务网络,拓展集养老、医疗、教育、儿童、文体、商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积极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充分发挥“社区云”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社区治理向“互联网+”社区治理拓展。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1+17+X”党建管理体系,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部纳入有效管理。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完善社会组织资金监管机制,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律自治有方、法律监管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社会公众监督有序的现代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