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2024年以来,区经委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稳增长各项工作部署要求,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重要着力点,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培育新兴增长点,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指标总量均保持全市前列。获评2024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卫星互联网、信创产业集群分别获评国家级、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复评优秀。“益企·暖云间”服务品牌获评工信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位列全市第一。智能工厂建设和工业上楼相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专精特新”培育力度持续加大,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一、2024年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全区上下加强经济调度,全力以赴稳增长。工业主要指标承压向前。实现属地规上工业产值3726.3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二。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3.4亿元。1-11月,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实现产值527亿元,可比增长13.8%,规模和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二。商业领域指标全市领先。实现限上商品销售额3078.62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0.42亿元,同比增长12.0%,商销增速位列全市第一,社零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利用外资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446个,同比增长38.9%。完成合同外资7.71亿美元,实现到位资金5.29亿美元。新增2家跨国公司总部、10家外资研发中心。
(一)强化核心指标调度,聚力攻坚全年目标任务
一是做好工业和商业领域运行分析。科学分解年度核心指标,分上拉、下拉、新建入统三个类别筛选形成区级重点企业清单,科学制定并积极落实“一企一策”方案,强化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把握今年“提频纳统”契机,全面排摸超1200家小升规潜力企业,提频纳统后新增格思航天、顺络电子等50家企业,目前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718家。商销年内累计纳统企业140家,其中11家位居我区商销前100,对限上商品销售额上拉5.87个百分点。二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G60科创之眼二期、柯普乐等70个项目开工,超硅半导体二期、林众电子等83个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决策供地项目23个,产业区块外改扩建项目14个,进一步挖掘投资潜力。正泰电源、格思航天等25个项目争取到工信部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额度,数量全市第一。昌强工业等4个项目获批中长期特别国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数量全市第二。三是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市区协同推动解决德谦等涉化工类优质项目改扩建问题,成功推动协调辰竹、百力格等战略留白区拿地企业调规问题。用好报告机制、日常推进机制、月度例会机制“三个机制”,加快产业项目拿地开工建设进度。已召开11场促开工促竣工协调会,加快临电、调规等难点问题解决。协调源氏木语、小米等纳入市级家电家居以旧换新目录,推动源氏木语实现销售94.23亿元,同比增长202%。
(二)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劲
一是强化产业市区协同推动。聚焦卫星互联网、智能终端两个细分赛道,制定“一把手”工程工作方案,成立区级产业工作专班,出台两个细分赛道行动计划及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垣信卫星、格思航天等“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新引进赛富乐斯、BU云知声等智能终端领域,卫链遨天、莱天科技等卫星互联网领域优质企业,持续推进英众AI PC项目。举办首届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大会、创业邦大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生态集聚。二是抓好创新主体培育。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7家,总数达1444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三。新增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现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共计341家。组织威图电子、上海卓昕瑞等企业参加2024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成功推荐8家重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列入国家奖补资金名单,数量位列全市第二。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培育,卫星互联网、信创产业集群分别获评国家级、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松江区作为上海市仪器仪表产业核心承载区,参加工信部的仪器仪表领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
(三)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数字化改造加速推动,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智能工厂评估诊断和示范性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累计认定3家国家级智能工厂、9家企业共18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家市级标杆智能工厂、35家市级智能工厂,全区线上自诊断总数1749家,数量保持全市第一,已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自诊断全覆盖。二是绿色制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增市级绿色工厂15家,新增数位列全市第二,新增市级绿色供应链1个,同时通过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工作推动我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三是优质产业空间加速释放,工业上楼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推荐上报45个“智造空间”项目,其中18个项目获评优质项目,数量位列全市第三。首批15个2023年智造空间优质项目已有14个顺利开工建设,开工率达93.3%。同时完成存量工业用地盘活1510.64亩。重点推进佘山高新科技园重点区域专项调整工作,指导小昆山镇工业区申报市级重点区域调整专项。四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出台《松江区关于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新增龙工机械等8家市级设计创新中心。与东华、视觉等高校开展“设计无界 智创松江”2024松江设计周活动,开展“智造服务 共创价值”服务型制造系列活动3场,促进60余家区内服务型制造种子企业与海尔洗涤等区内企业交流互动。举办谱尼测试等专业服务业平台供需对接,加强与区内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上下游协同,赋能产业互联互通。上海1560电子商务园区获评上海市第二批市级电商直播基地。
(四)加强商旅文体展联动,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一是加快提升商业能级,松江区印象城二期、泗泾招商花园城项目开工建设。佘山旭辉里开业,完善佘北大居商业消费供给。推动飞航广场、松江一百、东明广场等存量商业更新、业态提升。二是打造商旅文体展联动新场景,办好全年一年四季主题消费活动,推出“松江优品欢购节”等14大主题IP活动,第二届松江咖啡黄金周、GO享松江优品列车等特色活动,持续打响“GO享松江”消费品牌。引导商场参与2024佘山半程马拉松赛,牵手七猫小说与欢乐谷联动。三是落实促消费系列政策,支持超过150余家电门店参与家电以旧换新政策,11家家电家居类零售企业提频纳统。鼓励500余家餐饮门店参与上海市“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活动,并开展“GO享松江美食节”活动,推出4条美食打卡线路。加强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宣传引导,58家4S店累计实现销售额163.33亿元,同比增长8.3%。四是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洞泾镇、广富林街道、泗泾镇申报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单位试点创建。持续推进早餐工程建设,新建早餐网点34个。推进车墩大居漕粮路菜场、望塔路菜场以及中山街道光星路菜场3家新建菜场建设。
(五)加大力度稳外资稳外贸,推动外向型经济提质升级
一是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区领导带队赴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开展海外招商推介。推动科隆等外资项目决策供地,日工电工、陶氏有机硅等外资项目改扩建,指导豪威、百事等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提升,并成功立项市级智能工厂能级提升项目。强化区领导圆桌对话机制,召开外资外贸企业发展座谈会,赴凸版、明治等重点外资企业面对面交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协调意力速改制,稳定企业发展信心。二是推动外贸结构优化。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市第二,综保区进出口总值继续居全市各综保区第二。民营企业进出口展现强劲活力,以电工器材、集成电路、计量检测仪器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7.2%。三是加力度培育外贸新动能,先后举办AEO惠企政策巡讲活动、“松江企业海外行”专场服务等活动,我区累计AEO高级认证企业43家,位居全市各区第二。加速推进落实松江等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综保区内出口空运前置货站项目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积极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高效保障对接第七届进博会松江交易分团采购、配套活动等工作。
(六)加快推进招商服务一体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引领效应。制定松江区产业扶持政策方向指引(目录)和松江区产业地图,指导各街镇、园区根据产业地图制定“1+X”产业政策。常态化开展开展“点单式”、面对面政策宣讲。二是优化完善招商服务体制机制。牵头制定《优化本区投资促进体制机制加强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实施方案》,建立“1+7+20+X”招商工作体系。全面清理、规范产业扶持政策,以招商竞争机制重塑促进招商引资水平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完成千人招商服务干部实务培训,全面提升区内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人才队伍能力。三是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新渠道。举办2024第十一届上海供应链发展大会、2024国家工业软件大会等重点活动。参加202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海市投资促进大会等国内外会展活动共计30余场。积极“走出去”海外和“点对点”国内招商。四是提升服务企业质效。制定《松江区关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服务包”提质增效的工作方案》,形成了首批85家企业为区级高能级企业名单,另遴选101位专家人才列入区领导联系服务名单,并为重点企业配备“3人一组”服务团队。完成重点服务包企业“一企一档”数据征集,联合区数据局加快推进区级重点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定期更新高能级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情况,为重点企业的服务保障提供支撑。持续打响“益企·暖云间”服务品牌,开展“金融益企行”专项工作,12家银行松江支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服务,累计为9376家中小企业解决融贷资金201.83亿元。五是高效推进“内循环”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抓好“内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围绕产业链融通、工业服务业赋能、产融等要素对接、产业生态活动,开展系列对接活动10余场。促成正泰电气与8家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开展宝碳新能源、寰泰投资与区内重点出口企业和用能企业对接产品碳足迹核算事宜,点对点为新投产企业乐芙娜对接百余家区内烘焙类企业。此外,牵头做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军民融合绩效考评等工作,持续落实“三管三必须”,落实好工商业领域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经委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落实五个“两手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和竞争力。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商销社零增长9%,合同外资8亿美元,到位资金6亿美元,出口1580亿元。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150家,产业结构调整项目80个。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核心指标稳中向好
一是主动做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科学分解相关经济指标。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力以赴做好2025年开门红。对10亿以上的重点规上工业企业拟定“一企一策”。结合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对产值大户、商销社零头部企业实施点对点服务和运行调度。二是推动内循环工作取得实效。拟定2025年推动内循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工作年度计划,落实落细“内循环”工作机制,常态化搭建要素对接交流平台,开展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对接、高成长企业赋能、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要素对接、市区协同赛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六个主题内循环活动,通过新建改扩建项目与区内供应商对接、数字化服务商和“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与区内制造业企业对接、虚拟电厂和出海赋能、设计赋能等要素对接等活动,持续提高区内企业内循环程度,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和产业融通。三是狠抓产业项目落地。全年完成70个产业项目开工,80个产业项目竣工目标任务。落实好《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着力提升项目开工和投资落地速度。发挥《松江区战略留白区优质企业改扩建“白名单”制度(试行)》效应,推动白名单企业增容扩产、提质增效。四是发挥“两重两新”政策效应。全面梳理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等固投类项目,做好“两重两新”的项目储备和申报,积极协调市级部门,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专项支持。支持更多区内企业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叠加区内促消费政策和活动,协同推动区内社零指标稳步增长。
(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具有松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特色产业布局拓展。落实市区协同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指定细分赛道年度工作要点。完善卫星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产业图谱,开展卫星互联网、智能终端产业产业要素对接活动,持续推进AIPC等重点项目落地。完善松江新城新能源电力装备和仪器仪表产业图谱,开展规划研究编制。召开2025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大会。二是持续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矩阵,强化集群主导产业优势,加强资源要素配置,畅通集群协作网络,通过产业要素对接等方式加强“内循环”。三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小升规、规转强”,持续巩固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优势。充分发挥政策牵引加快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挖掘“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项目储备。形成高成长企业的发现培育机制,通过要素赋能,助力高成长企业向龙头链主企业提升。
(三)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
一是持续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制定并发布松江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机制。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数字化服务商遴选,形成松江区“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名单。加强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示范作用,用足用好市级智能工厂能级提升、国家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等政策,打造更好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确保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二是深化服务型制造赋能。梳理工业服务业相关重点企业并形成产业图谱,开展工业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产业融合内循环要素对接。深入构建政校企交流合作平台,聚焦工业设计、绿色低碳等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主题沙龙活动,持续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松江区活动。继续开展服务型制造种子计划,推动制造业服务型制造转型。三是全面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拟定《上海市松江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管理办法(试行)》,联合电力等部门开展虚拟电厂宣传及供需对接。四是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围绕先进动力、高端装备以及卫星互联网、信创等领域,支持相关企业参与专项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在“卡脖子”重大军工领域继续攻坚突破。支持联辰千帆建设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孵化空间,打造“批量卫星研发与智能制造共性平台”以及“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共性平台”。搭建军工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平台,深化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数字化赋能。
(四)加速释放产业空间,切实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工业上楼”。加强政策宣贯,营造“工业上楼”工作氛围,继续以季度为节点持续进行智造空间优质项目推荐工作,对“工业上楼”项目主动跨前服务,助力落地开工。鼓励“工业上楼”项目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全覆盖,引导“智造空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保障,确保新增“智造空间”助力工业占比“再上层楼”,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强化存量资源盘活利用。完成开发区新一轮优化调整。对标《松江区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处置计划项目清单(2021-2025)》,制定2025年好存量工业用地盘活计划项目表,锁定盘活目标,按月跟踪逐季通报盘活进度。指导督促佘山加快高新科技园市级重点区域调整工作,推动小昆山完成市级重点区域调整专项申报。压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和梯度体系发展,逐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继续加强重点园区招商引资、升规纳统等工作督导。进一步完善落实园区平台管理机制,开展园区平台跟踪评估,做实物业销售项目跟踪。
(五)着力扩内需稳外需,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紧扣产业发展导向,加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能级项目,推动更多产业实现串珠成链、延链成群。积极引导企业增容扩产,抓好稳投资和稳增长。二是全力推动外资能级突破。全年确保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12家。重点跟踪新源万生、印象城、科隆等项目。拓宽沟通渠道,提升外资企业获得感,稳妥推进中外合作企业改制。三是加速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强与市贸促会等合作伙伴对接,为出海企业提供出海培训。联合海关加强AEO高级认证宣传和培育,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加速引导企业提升出海竞争力。推动城市货站、二手车出口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多元发展。充分发挥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发展影视文化产业贸易平台载体,扩大跨境影视剧作、网络视听等领域的服务产品出口规模。
(六)创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多点发力提振消费市场
一是加快提升商业能级。加快推进泗泾招商花园城等项目推进。鼓励存量商业更新提升,明确商业定位,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商业需求。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松江特色的消费新场景。二是打造更多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制定《2025年松江区促消费系列活动方案》和《2025年松江区商务工作要点》。开展“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金秋购物季”、“跨年购物季”系列活动。加强购物地标、景点酒店、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等联动,营造游玩氛围,跨领域、跨区域扩内需。积极开展咖啡黄金周、松江美食节等特色活动,将“购”元素融入多领域提振消费。用好市区两级相关政策,巩固扩大汽车、智能家居、餐饮等重点领域消费,促进消费经济跃升。三是积极培育电商产业生态。落实《松江区推动直播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定期组织区内制造业企业与电商及供应链企业对接交流会,搭建平台促进要素对接,进一步发挥电商产业联盟作用,建立长效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做大做强电商产业链。四是落实落细民生实事举措。结合“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要求,持续完善便民超市、早餐点位等布局及能级提升,鼓励各街镇创建示范街区。完善农贸市场布点,推进泗泾、车墩、新桥等新建菜场布局。鼓励设施陈旧的菜市场开展二次改造工作,强化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制度。不断深化“粮安工程”建设,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强化地方政府储备管理,提升为农服务和政策性粮食业务水平。进一步落实“三管三必须”,持续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七)加快落实招商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招商服务工作质效
一是进一步理顺“1+7+20+X”招商体制。充分发挥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对标市级机制,细化区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服务领导小组机制,理顺各成员单位职责。牵头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
二是加强招商服务一体化考核和任务分解。区投促办牵头“7+20+X”部门,制定《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体化考核指标体系》和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分解年度招商目标任务,对目标任务推进开展跟踪考核。
三是强化招商服务一体化推进保障。进一步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和产业规划、制定市区协同卫星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梳理出清晰的产业图谱。规范招商引资优惠和企业扶持行为,指导街镇(园区)完成“1+X”政策发文、备案等相关工作。推动全区招商服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组织实施跨区域财力共享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项目开工、投达产协调推进工作。建立“管招商、管项目、管企业、管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做实做优“服务包”制度,持续推出“一企一策”“一行业一策”的个性化政策服务包。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常态化开展“招商能手、服务专员”培训,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政策解读会,实行招商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招商和服务企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海市松江区经济委员会
2025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