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上海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沪经信生〔2021〕766号)文件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我区服务型制造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彰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及“松江新城”战略部署的要求,把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作为加快构建“6+X”重点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健全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服务型制造业态和模式创新,为促进全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服务型制造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力争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0家(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30家(个),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40家(个),逐步形成国家级、市级、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体系。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强对示范企业模式特色、实践经验的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通过制造与服务的全面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探索发展新路径。
二、推动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的全域实施
(一)发展研发和设计服务
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6+X”重点产业,通过研发攻关,突破产业战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制造业设计服务水平。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构建网络化协同研发平台,开展紧密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工业设计等服务。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展定制化研发、嵌入式研发和系统性研发等。(区经委、区科委)
(二)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
鼓励智能终端、时尚消费品等制造业企业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鼓励企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需求侧管理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
支持重点行业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产品设备,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资源,打通设计、采购、订单、制造、销售、物流、消费信息交互等业务流程,促进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的协同整合。引导供应链服务企业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线上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园区集中配送、智慧物流分拨、自动化仓库管理等设备设施,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持续推动智慧供应链网络建设。(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委、区邮政管理局)
(四)推动共享制造
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协作,推动共享模式创新,大力培育共享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提炼其成功模式,形成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建设共享制造平台,集聚闲置资源、动态分享信息、弹性匹配需求,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共性需求的共享工厂,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围绕设计研发、物流仓储、数据分析、设备维保、采销及人才等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务需求,整合服务资源,探索发展集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能力共享。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服务能力,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实现生产能力、专业服务、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柔性配置和高效协同。(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加强检验检测服务
鼓励科学仪器等制造业企业依托产品、技术和人才等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为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商。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服务资质管理和能力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区域、行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六)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
鼓励工业元宇宙创新场景示范应用,支持制造业企业着力破解数据共享、应用衔接等技术难题,运用故障知识库、3D技术等对装备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实现AR、VR远程诊断,提出高效的维修指导。支持企业建立运行监测中心、不间断应答中心、追溯服务体系、智能运维等平台,通过设备跟踪和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状态预警和在线诊断等诊智能运维服务。(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七)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鼓励制造业企业提升整合资源能力,加快向提供方案咨询、项目承接、产品设计、建设运营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推动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总承包服务,逐步实现高端市场集成项目。(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
(八)优化节能环保服务
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工艺改进力度,产品中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推动绿色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节能设备、环保设备等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节能服务和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九)加快发展产业电商
鼓励制造业企业深耕细分领域,通过搭建细分领域产品或服务电商平台,集聚细分行业资源,优化行业供应链管理和制造服务化能力。拓展产业电商服务的范围,引导小微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商服务平台开展各类业务。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和互动整合营销服务,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信息安全等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三、推动重点产业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一)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水平
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推动ODM(设计制造)企业利用辅助设计、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提升高端工业设计研发能力,构建数字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OEM(电子代工)企业利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提升代工产品能级。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升全流程设计能力,支撑产线制造能力优化。(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二)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能力
重点聚焦特高压高端装备、增材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高端装备、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领域,促进高端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发展装备领域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运维服务。开放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三)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步伐
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支持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突破,引进和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实验机构、认证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临床及临床合同研发(CRO)、合同研发生产(CMO/CDMO)等服务。以G60脑智基地为依托,促进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辅助药物开发、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等技术融合应用等产业新模式。(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
(四)释放时尚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潜力
重点发展时尚服饰、美妆护肤、特色食品、智能轻工等领域,向创意设计等服务领域延伸。发挥飞科、卡萨帝、之禾等时尚品牌作用,支持企业融合本土文化和国际时尚元素,加快培育“上海时尚100+”、“上海品牌100+”企业。发展时尚体验消费,以大数据指导产品设计开发,支持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推进时尚消费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
(五)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
聚焦“场景拉动、工赋特色”,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的示范引领效应,依托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海尔卡奥斯、科大智能等龙头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和推广,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更好地发展工业互联网成套设备和系统集成,做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定制、数据管理等服务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和全生态环境。(区科委、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松江区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交通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邮政管理局、区新闻办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服务型制造发展工作,建立健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共同加强政策研究,协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指导各街镇、经开区积极探索研究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工作举措,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工作落实,加强服务型制造的宣传推广,形成推进合力。(区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镇、经开区)
(二)构建服务型制造人才体系。支持区内重点产业、示范企业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全市高等院校开展服务型制造技术攻关和服务创新,建成一批服务型制造产学研合作基地,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经验水平。通过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新政,加大对服务型制造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科委、区经委)
(三)加强示范推广。深入挖掘一批不同路径、不同模式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开展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支持企业申报市级、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聚焦“强制造、增服务、创价值”,加强对示范企业模式特色、实践经验的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不断深化企业和社会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合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工作的良好氛围。从发展情况、工作举措、发展成效三个维度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主体开展评估评价工作,进一步发挥服务型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区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已有服务型制造政策,修订出台区级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服务要素投入,加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重大创新应用奖励,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运用区级产业融合、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关键技术和共性领域技术突破等一揽子产业政策,协同推进服务型制造企业支持。(区经委、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