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策文件库

关于印发《2023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点》的通知

    信息来源:
    浏览
    【字体:
    • 索  引  号:SHSJ18-009001-20230328-00002
    • 主题分类:卫生、体育
    • 公开主体:区体育局
    • 发文字号:沪松体〔2023〕8号
    • 成文日期:2023-03-31
    • 发布日期:2023-03-28

    关于印发《2023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点的通知

     

    经开区,各镇、街道: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文件精神,构建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了2023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2023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点

                                  

     

                                 上海市松江区体育局

                                   2023328

     

     

                     

    上海市松江区体育局办公室         2023年328日印发                        

                                                      

    附件

     

    2023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点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要秉持“体育惠民,健康松江”的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更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全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质量

    1.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科学布局,聚焦重点,加强与发改委、规资局、财政局及属地街镇进行沟通,配合做好新城绿环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会同绿容局、水务局等单位,研究推进沿江沿河步道建设,做好城市绿道、健身步道、防汛通道的“三道融合”。多措并举,做强增量,按照郊野公园功能提升的相关要求,配合规资局、属地街镇,做好广富林郊野公园内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

    2.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六百”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市府、区府“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建设市民健身步道10条,市民球场5片,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处以上,持续改善市民健身环境。重点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与属地街镇联系,对计划新建项目进行指导,对筹建过程中的项目进行督促。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打造体绿结合运动新场景。

    3.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多元供给。通过复合利用的方式,体现适老化和适儿化的全年龄覆盖,打造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强与民政局合作,推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打造适老化的运动新空间。加强与总工会的合作,推进职工健身驿站建设,为G60科创走廊产业工人提供更优质的关怀和服务。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拆违地块、地下室、旧厂房、建筑物屋顶等城市闲置空间建设一批嵌入式、便利化的社区体育设施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市民开放工作,方便市民就近健身。

    4.推进体育场地设施长效管理。继续做好体育场地调查和社会足球场地调查专项工作,做好全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动态管理。利用上海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平台做好社区体育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动态检查、专项巡查、日常检查、定期抽查相结合,指导街、镇做好设施的常态化巡查服务,保障设施的完好率。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在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等时间向市民安全有序开放。推进全民健身数字化,提升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参与度

    5.积极参与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各项工作。精心做好2023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承办和参赛相关工作。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引导社会力量办赛积极培育和指导松江区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承办城市业余联赛活动,争取更多市级活动在松江举办,扩大松江影响,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参与需求,全年计划承接城市业余联赛活动15-20场。配合做好城市业余联赛参赛工作,让更多的松江体育爱好者在全市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6.积极打造松江区全民健身赛事品牌。G60科创走廊为纽带,以品牌项目为依托,以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提升“松江争来赛”活动品牌的地域标识度。坚持“开放办体育,开门办赛事”,开展松江区半程马拉松、长三角龙舟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参与长三角体育节及跨区域的全民健身活动和交流。坚持品牌培育,高质量的做好松江端午龙舟赛、业余足球联赛、“一街一镇一品”展示、军民融合活动、健身气功等传统品牌赛事。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降低活动门槛,扩大活动影响,提升赛事的参与度。

    7.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做好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加强对街镇举办赛事的指导,鼓励举办区域性的赛事活动,培育“一街一镇一品”项目,在辖区内开展就近便民、项目多样的社区运动会。坚持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调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利用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活动。支持重点人群健身,协同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共同推动青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人群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8.做好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体医养”融合机制,整合体质监测站、智慧健康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职工健身驿站等运动促进健康阵地,合力推动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做好市民体质监测数据采集相关工作,每年体质监测服务人数达到15000人,并为市民开具运动处方,进行健身指导。加快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建设速度,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健身指导、器械锻炼、健康讲座、运动方案制定、慢病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会同卫生部门,试点社区健康师培育,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治未病、防慢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9.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发挥。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微信程序,继续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线上注册、培训、考核相关工作。加快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级分类管理,形成年龄结构优化、等级结构清晰、功能类型多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设施管理维护、赛事活动组织、健身技能培训、运动健康指导方面,率先建立1-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品牌,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加快培育,激发活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活动交流,加强对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表彰和宣传的力度,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10.做好体育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充分挖掘辖区内高校、经营性体育场所、体育社会组织内的专家、教师、教练及高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师资资源,建立辖区内体育服务师资名录库,服务于市民科学健身。依托“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平台,加强本区体育技能配送服务工作,坚持理论配送和技能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教会市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促进市民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继续推进寒暑假新颖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市民喜欢并积极参与的区级品牌项目。要探索线上培育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录制一批标准化的线上培训课程,为市民锻炼提供方便。推动全民健身团队技能水平提升,在全区范围内选拔10-15支区级精品团队,重点进行培育,支持精品团队参加市级以上群众性赛事活动,引领全民健身热潮。

    11.做好科学健身的普及和宣传。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的宣传及教育,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矩阵,做好全民健身知识、科学健身、赛事活动的宣传,讲好健身故事,宣传健身效果,提高市民健身意识。要深入挖掘健身项目文化内涵,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要加强符合区域特色的体育宣传品的设计和制作,通过体育宣传品的合理投放,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四、提升全民健身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

    12.构建全民健身“大体育”格局。深入推进“体育+”“+体育”,依托松江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全民健身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部门协同发展,加强体育与教育、卫生、文旅、民政、绿化、农业、科技等领域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依托G60科创走廊优势,推动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全民健身领域的融合和交流。对照《松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松江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任务分解,明确年度目标,抓好重点任务。做好松江区全民健身“十四五”中期评估。将全民健身融入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全民健身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完成公共体育场馆在线预订接入市级“一网通办”系统的工作。优化松江市民健身电子地图的功能和内容,实现多平台,多维度的呈现。

    13.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松江区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出台《松江区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的若干意见》,增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督和工作指导。指导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完成换届工作,计划成立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单项体育协会,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夯实项目发展基础。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探索成立区域化的体育社会组织党建联盟,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协助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工作品牌,发挥社会组织能动性,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14.加强体育领域的行政审批和监管。优化体育领域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平台的使用场景,实现游泳场馆、攀岩场所和健身气功等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在线审批。继续做好存量证照的归集和应用,推动“行业综合许可证”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高危体育项目安全开放的监管,指导场馆安全、合法、优质开放。要定期将场所日常开放的情况向社会公布,发挥媒体监督、舆论导向的作用,提升场馆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对区域内体育类单用途预付卡发行单位的动态管理,与区内执法部门联动,做到疏堵结合、信息互通、共同管理,督促经营性主体履行相关职责。积极推行《上海市健身行业会员服务示范合同》,配合做好健身行业服务各类投诉的协调处理工作。会同区教育局,加强校外体育培训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第一批体育类校外培训项目目录》的通知和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关于推行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2年上海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细化治理方案,统一监管要求,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形成良好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15.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基础作用,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完善体育消费支付产品,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打造健身休闲多层次的消费环境。全面推进你运动,我补贴上海体育消费券配送工作动员更多的区内社会体育场馆纳入配送范畴,为市民提供公益性体育健身服务。细化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引导,促进社会体育场馆利用闲暇时段公益开放。发挥区内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都市运动中心的消费引领作用,丰富假日体育赛事的供给,以赛事活动带动餐饮、住宿、体育用品等衍生消费场景。拓展新媒体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加快推进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体育传播、体育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积极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

     

    政策咨询

    验证码
    点击播报验证码

    文件预览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码查看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网页

      问题清单

      问题 回复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