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上海市松江区体育局
沪松教〔2023〕66号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上海市松江区体育局
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
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教育系统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加快推动区域中小学体育工作再上一层楼,松江区教育局、松江区体育局根据实际,对准短板弱项,回应现实之需,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高赋能治理,研究制定《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规划。
一、深化课程改革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建设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抓实体育课程基础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以及2节体育活动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持续推进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2.建立健全赛事活动体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学校体育锻炼制度,根据“教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课程理念,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健全校内竞赛,定期举办年级赛事活动、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校际联赛。区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抓牢赛事活动,完善区域性联赛、区级赛事、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选拔性竞赛等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分层分级打造松江区青少年体育赛事,形成2-3项有影响的品牌赛事;进一步拓宽区域、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途径,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3.扬长补短学校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支持基地校、特色校、精英校、联盟校、国字号校等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推动区域射击、水上等优势项目;大力扶持发展田径、游泳等传统基础大项;重点突破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拓展卡丁车、武术、高尔夫等区域特色项目,形成重点清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区校项目布局,逐步完善体育“一条龙”区域实施项目。进一步做实做强体教融合区域示范校,全面辐射示范校课程特色项目。
二、优化育人环境
4.体教融合优化训练机制。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优秀体育学生升学通道。协同区体育局,建立项目中心组负责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双精英体育后备人才,聚焦关注10%优秀体育学生,量身定制,提供“一对一”订单式教学服务。完善课余训练机制,解决学训矛盾,强化与社会力量办训协同,加强与高水平专业俱乐部合作,探索优秀体育后备苗子培养模式,发挥教练员、家长、任课教师等多元主导,齐抓共管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5.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大区校资源整合力度,配齐配足配强体育专兼职教师,逐年引进优秀高水平教练员与退役运动员,精准匹配体育专(兼)职优秀教练员岗位,有效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等现状。鼓励学科教师承担带训等工作任务;完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相关工作量核算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建除松江七中之外的九亭、泗泾等地区的体教融合示范校1—2所,致力提升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6.智慧赋能学校场地功能。构建学校体育新型场景,引入优质资源,借助智能化等手段激活与提升学校场馆效应。强化项目攻坚,推进学校场地综合开发利用,如试点建设“智慧操场”,进行学生运动全过程管理,将体育课测、专项运动数据等记录实时上传,呈现运动数据分析结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积累经验,智慧赋能助推学校特色建设。完善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公共文化和教育双向服务、双向促进机制,推进市政府重点民生项目——学校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推动高中、初中与小学不同学段共享师资及场地等优质资源。
三、推进增值评价
7.升级体质健康管理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建立学生日常体育教学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质健康档案,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科学选材提供智能支撑。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共同制定相应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8.深化体育与健康评价及结果分析。发挥评价导向引领作用。运用实证数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评价内容。探索运动等级智能化测试,试点开展区域特色项目的运动等级技能测试并形成标准,提升组织测试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定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分析运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上海市绿色指标抽测结果》等,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学校根据“一校一报告”等,明晰自己的“位子”—在全国、本市、本区的坐标系中找到相对位置,寻找突破的“口子”—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与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9.改进学校体育评价绩效考核。将“学生每天60分钟、高强度体力活动、大课间、活动课的开展”作为重要指标内容之一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学校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活动评价体系,健全有效的学校考核奖惩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密度,保障合理的运动量和强度,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将学校薄弱项目作为后一阶段区、校体育教研工作重点内容,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四、加强组织保障
10.坚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基于区体教融合领导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区教育局、区体育局建立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协商机制,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协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设立各项目中心组组长,进一步明晰项目发展规划,负责项目日常训练和监督等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借助优质资源,如联合东华大学等积极探索松江区中小学女子足球人才培养“一条龙”实施路径,制定《松江区加强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10条措施》,研制《松江区女子足球工作发展方案》等。
11.全面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区教育学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松江七中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等)开展指导、推进、培训、监测等工作,及时梳理、培育、总结区校成果。区教育局协同区教育考试中心、学校等制定实施相关招生、评价等方案。教育督导部门等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学校逐步完善教练员、体育教师梯队培养体系,教练员侧重分析运动员训练现状,精心挑选,好中选优。
12.规范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强化政策支持,落实经费保障,规范专项管理。一是区教育局联合区财政局等制定相关经费制度和使用方案,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相关学校等开展项目实践与研究,如学校实施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二是区教育局联合区体育局引导优秀体育实体服务进校园,加强体育俱乐部进校合作,规范管理,严格实施评估考核,优胜劣汰。在绩效分配制度上,对参与项目实践且取得一定成绩和创新突破的学校、教师给与扶持与倾斜。
《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本意见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上海市松江区体育局
2023年9月7日
|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3年9月7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