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松江区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
松江区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3 阅读次数: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抓好全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维护城市安全运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本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应急管理局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突出完善体系、提升能力,强化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注重整治排查、共治共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建设人民向往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创造良好的安全。

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一)统筹发挥协调机制优势。健全区城运应急委、区灾防委工作规则,统筹发挥区城运应急办、区安委办、区灾防办、区森防办以及区防汛办等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提请区级党委政府细化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职责清单、年度工作清单,及时公布防汛行政责任人,落实森林防灭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优化多主体、大联动应急管理协同处置体系,完善常态化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及时下发工作提示,抓好隐患排查工作落实。适时组织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社会面安全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协调做好“两会”及“进博会”等期间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二)压实压紧各方安全责任。细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工作考核细则,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及市“78条”具体举措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在区安委会框架下,增设经济等安全专业委员会,完善安全生产各专委会的日常工作制度,落实行业监管、部门专业监管和“三管三必须”。持续完善“四类清单”,分门别类推动一批矛盾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新行业、新业态、新领域纳管职责清单,以“四不两直”方式,适时组织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联合专项抽查。优化区属国企等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强化过程指导服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开展“责任主体谈主体责任”六个一活动情况专项检查,选树一批典型企业案例。

(三)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格局。会同检察机关发挥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机制功能,遏制预防重大事故犯罪行为。完善建立专家服务常态化机制,加大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健全风险隐患发现体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安全生产举报系统全面运用,完善重大风险隐患、违法行为、生产安全事故等举报核查工作规则,依法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完善安全生产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二、紧盯隐患动态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四)聚焦重大隐患深化专项治理。开展冬春季节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督促重大隐患和存量问题隐患整改闭环,新增问题隐患及时动态清零。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报告、挂牌、督办、治理等工作机制,强化清单、上账、清零、销账闭环管理。对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不力、事故多发频发的地区,实施“开小灶”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紧盯事故多发行业领域和承发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厂房仓库等高发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流程,加强事故后跟踪评估。合力加强平台经济、乡村民宿、密室逃脱、私人影院等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监管。

(五)推进危险化学品精细化监管。重大危险源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深化重点企业专家指导服务,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不带储存设施)企业实验室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四个清零”回头看,推动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治隐患实现动态清零”。推进“一企一品一码”、“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的试点应用推广。扩展风险监测预警网络,由重大危险源向有实物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加油站延伸,完成危险化学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闭环工作。健全化学品登记制度,加强高标准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管理、分类管理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六)抓实工贸行业安全监管。进一步巩固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成果”,组织开展本区工贸行业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以冶金、有色、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等风险较高工贸行业领域为重点,全覆盖排查重点工贸企业风险隐患。加强重点企业基础信息报送工作,对粉尘涉爆、铝加工、高温熔融、涉氨制冷、有限空间等工贸领域重点单位的基础台账信息,进行再收集、再核实、再统计,做到底数清晰、动态更新。回顾总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大检查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探索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持续发力,强化安全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治理成果。

三、推动安全关口前移,切实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七)推进研判安全风险体系建设。完善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发挥推进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先发优势,建立健全与区安委会相关成员单位、重点企业的信息通报协同机制,智能感知网上突发事件信息,及时部署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和响应能力做到应知尽知、应知快知。探索建立灾害事故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责任体系,完善事故统计和调查工作衔接机制,定期组织分析研判通报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定期开展以案警示。

(八)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构建纵向贯通、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提升可视化数字战场应用支撑。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和系统应用,规范值班值守工作制度,优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流程,完善突发事件全过程管理。推进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转化,形成统一、规范、标准的普查调查数据成果集。编制本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或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推进信息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落实好森林防灭火综合治理工作,完善森林防灭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全力做好防汛防台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九)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加强街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推动区—街镇—居村—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灾害防治责任“四级清单”落地,推进基层应急物资标准化、规范化储备管理,组织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提升基层报灾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出台本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物资保障预案,构建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多元化储备体系。深入挖掘街镇区域特点,建设相匹配的应急物资储备示范点。持续推进应急预案修订和应急演练工作,强化和锻炼队伍的实战能力。

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有力筑牢安全发展根基

(十)以创促建推动城市安全基层基础。围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1+3+1”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重点提升,严格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整改,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本质安全度。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上海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夯实社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积极探索“好办”、“快办”在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更多领域适用,深化“全程网办”服务措施。优化便利企业准入准营,提升各类办事指南精准度和实用性,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精准服务保障体系。

(十一)深化综合执法体系改革创新。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基础建设,推进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等配置,推进应急综合执法数字化转型。编制2023年度执法计划,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执法”,统一使用“上海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规范开展应急综合执法工作。推动街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配强配齐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优化街镇公安、民兵、网格巡查力量,梳理掌握社会应急队伍现状信息,建立联演联训机制,充分挖掘和吸纳社会力量,加强辖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

(十二)营造良好安全宣传氛围。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组织“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科普作品征集评选推广,启用本区应急实训中心,拓宽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新路径。开展应急管理系统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完成2万名从业人员安全教育落实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完善考核发证体系,强化考试机构职能,优化考点布局,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优化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建设,持续开展好应急品牌宣讲活动,发挥社会面安全文化正向引导作用。

五、时刻保持奋进状态,建设堪当重任的应急管理队伍

(十三)深化政治引领。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落实。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促进党建和业务融合向纵深推进。严格党建工作制度落实,加强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员日常管理积分制度,引导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打造“每月一日,精彩驻村”党建品牌。加强政务公开、保密安全、档案管理等日常基础工作。

(十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推进党委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要工作项目化,落实“三清单”各项工作。坚持严的基调推进正风肃纪,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严惩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以开展区委第三轮巡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自觉主动接受巡察监督,落实整改措施,强化成果转化。

(十五)提高队伍凝聚力。持续培塑“忠诚守护暖民心、精准坚韧解民忧、善战善成保民安”的上海应急职业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事共为,形成上下齐抓共建应急事业的浓厚氛围。坚持严管厚爱,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日常管理、值班值守、应急救援等管理制度,打造准军事化应急管理队伍。同时,大力选树宣传英模人物、业务能手,加强对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关心关爱,不断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