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
松江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公示版)
松江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公示版)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13 阅读次数: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之年,松江全面落实国家和全市发展战略,聚焦聚力一高地、三生态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建设人民满意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五年,也是全区先进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重要五年。为全面贯彻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战略,促进全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以来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全区制造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全市“稳增长、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工作要求,按照一个目标、三大举措战略布局,形成以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区为主战场,以“6+X”产业集群和百亿级项目为主要抓手的发展新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全区制造业积极调整转型,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经济总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区和全市的贡献逐步提升,助推全区经济实现逆势飞扬,跨出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第一步,为十四五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期间松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十四五时期,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将深化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进入3.0版,松江将以建设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为主攻方向,深化一个目标、三大举措战略布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开启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创驱动、数字赋能、高端引领、两业融合、绿色发展总体发展方针,加强一高地、三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勇当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先进走廊的引领者,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先示范走廊和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目标

2025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高地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

具体目标

2025年,先进制造业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度大幅上升,研发创新策源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产业集群显示度明显提升,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四、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

(一)重点发展领域

对标全市先进制造业3+6”新型产业体系,聚焦松江制造业优势领域,深入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6+X”产业集群建设以重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全力开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1.全力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

2.培育发展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

3.加快提高两个特色产业规模

新能源智慧安防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时尚消费品等都市型工业传统制造领域加快实施存量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基础再造。

5.增创五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服务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创新发展流量型经济。

(二)重点区域布局

落实国家和全市发展战略,按照全市一城一名园松江G60科创走廊打造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园区的定位,以一廊九区为主要突破口,提升特色园区发展的质量水平,促进松江新城高水平产城融合发展,强化新城辐射三片融合发展,不断促进重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完善。

五、主要任务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系统构建功能平台体系大力支持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二)强化高端品牌引领

打造新标杆培育新品牌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推动企业加快智能化融合应用激发产业数据应用。

(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五)优化产业载体建设

推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建设优势互补的特色园区体系打造行业集中集聚的特色楼宇

(六)推进产业服务提升

推进产业结构精准化调整加强产业中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完善产城融合生活配套持续促进产业营商环境优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协同开放

(三)加强精准施策

(四)加强产融对接

(五)加强分类服务

(六)加强组织实施

附件: